香港流行文化不仅对香港人影响巨大,对所有经历过改革开放巨变的中国人都是一种抹不去的记忆。如今,香港流行文化已经“登堂入室”,不仅进入了博物馆进行展览,而且受到了香港、内地乃至国际友人的追捧,其中不乏90后、00后的“Z世代”年轻人。
采用中国传统四合院布局、并糅合现代建筑技巧建成的香港文化博物馆,陈列面积达7500平方米,目前正在举办的“瞧潮香港60+”“平凡·不平凡——李小龙”“绝代芳华・梅艳芳”和“侠之大者——金庸百年诞辰纪念·任哲雕塑展”,大受观众欢迎。
一进博物馆大厅,就能看到台阶上立着的一尊衣袂飘飘、高深莫测的侠客雕像。博物馆馆长邓民亮博士告诉记者,这是金庸作品《笑傲江湖》里的人物风清扬。
说起金庸,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不陌生,他作品中的一些情节和人物早已让国人耳熟能详,甚至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去。金庸原名查良镛,以金庸为笔名,在1955至1972年间创作了15部小说,塑造了超过1400位人物,这些家喻户晓的小说人物是香港乃至全球华人的集体回忆。为纪念金庸百年诞辰,香港文化博物馆特别举行“侠之大者——金庸百年诞辰纪念·任哲雕塑展”。“侠之大者”出自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郭靖对杨过的一番寄语:“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著名雕塑家任哲运用自己独特的雕塑形象、精湛的造型能力,加上丰富的想像,将22位金庸笔下的人物如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令狐冲、风清扬、张无忌及任我行等从平面世界中解放出来,更配合由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视觉效果得主、艺术家黄宏达及其团队所创作的多媒体体验,推出此项展览,引领观众深入金庸的武侠世界。
展览序厅有一尊金庸半身像,这是金庸家人亦特别请任哲雕制的,并赠予香港文化博物馆作永久收藏。展览透过充满力量和动感的雕塑,呈现小说人物的武功和经典场景,让观众深入金庸所创造的武侠天地。展览期间同时举办一系列讲座,让观众认识小说内所蕴含的中国历史、文学、道德情操、家国情怀等文化内涵。
“绝代芳华·梅艳芳”展览是为纪念一代巨星梅艳芳逝世二十周年而举办,展期由2023年12月24日到2024年9月2 日,至今观众已逾20万人。为我们做介绍的是博物馆一级助理馆长周志廉,作为梅艳芳的粉丝,他对组织梅艳芳的这次展览投入了全部的力量,甚至视为一种福利和享受。其中的一张唱片展品,是周馆长哥哥专门提供的。
展览透过唱片、舞台服饰、电影及流行文化产物等,缅怀梅艳芳在音乐和电影方面超卓的成就,以及回顾她对香港流行文化的贡献。梅艳芳带动香港流行文化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创造了无数传奇。她凭着独特嗓音和扎实唱功 深入人心,并以破格曲风和百变形象叱咤香港乐坛,引领粤语流行曲再创高峰,同时也开创了新的演唱会文化。银幕上的她以非凡的个人魅力与精湛演技成就一个又一个经典的角色,留下多部扣人心弦的电影作品,其中《胭脂扣》更让她荣获香港电影金像奖、金马奖及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见证了本地电影在八九十年代风靡亚洲。时光飞逝,这位引领时代潮流的“百变天后”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至今仍具有跨世代的影响力。
展览展出70组有关梅艳芳的展品,展出舞台服饰如梅艳芳于1987至1988年“百变梅艳芳再展光华演唱会”中经典服饰,和她于2002年“梅艳芳极梦幻演唱会”最后一场压轴表演时穿着的华丽晚装。展出的奖杯包括梅艳芳在第十二届东京音乐节赢得的“TBS奖”和第二十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演艺光辉永恒大奖”。
展览的第20万名游客是来自内地的00后,虽然这些“Z世代”青年的成长经历中并没有梅艳芳、张国荣以及其他香港流行文化巨星,但依然受到香港流行文化的跨代“投射”。
香港作为祖国南端的“东方之珠”,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渐渐成为中西汇聚、百花齐放的国际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大众媒体的发展,香港流行文化在历史洪流中呈现不同的面貌,一浪接一浪,潮起复潮落。正在进行中的“瞧潮香港60+”展览,聚焦二次大战后至2000年代初香港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和电台广播节目的发展,透过逾1000件展品,阐述香港流行文化的演变。
此外,香港文化博物馆还与李小龙基金会携手,呈献了“平凡·不平凡——李小龙”展览,展示约400件珍贵文物,包括李小龙于电影《死亡游戏》中穿着的经典黄色战衣、在香港求学时所用的剑击面罩及截拳道牌匾。其中,李小龙黄色战衣在央视《国家宝藏》第四季第二集“出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