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提起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郑板桥,人们很容易想起他的名言“难得糊涂”。在潍坊市博物馆有一块郑板桥的“难得糊涂”碑,下方就刻着这几行小字。石碑深受游客喜爱,由此开发的文创产品也备受追捧。
那么,这块碑为何在潍坊?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之一。家在城东门外,薄有田产。祖父为廪生,父亲教授书馆,算是耕读之家,书香门第。郑板桥活动的时期正值史家所称的“康乾盛世”,他抱着“得志泽加于民”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走上仕途,成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并于山东范县、潍县做邑令十一年,他勤政廉明,爱民如子。特别是在潍县任上,为救民于倒悬,他“设粥厂、捐廉代输、开仓赈贷、以工代赈”,千方百计解救灾民,留下了不少佳话。《清史列传·郑燮传》称:“有循吏之目”。
郑板桥的为官理念也渗透进他的艺术作品。著名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便出自郑板桥的书画作品。
郑板桥的诗书画,人称“三绝”。他的诗文,直抒血性,同情人民,鞭挞丑恶,像《逃荒行》、《还家行》、《思归行》,堪与杜甫的“三吏”“三别”相媲美。他的书法,怒不同人,独创一格,以隶楷为主、篆隶楷行相参、并杂以兰竹画法入书,自称“六分半书”。他的绘画,师法造化,继承传统,多绘兰竹石,尤精于竹。画兰,秀叶疏花,极具姿致;画竹,潇洒劲秀,形神俱足;画石,峭拔瘦硬,昂然向上。再配以点睛之题跋,极富哲理,有“郑竹、郑兰”之誉。
潍坊市博物馆收藏的《峤壁兰图》是郑板桥传世作品中尺幅最大的。画面左上角是大面积的悬崖峭壁,在石缝间有五丛兰草,右下角是散石一组,兰花两丛。画面构图和谐灵动,兰花的出尘之美与峭壁的古朴凝重相得益彰。题画诗“峤壁兰垂万箭多,山根碧蕊亦婀娜。天公雨露无私意,分别高低世为何”,借物喻人,表达了对人世不公的反思与追求平等的渴望。
专家认为,综观板桥之为人为政为文为艺,“立功天地,字养生民”是他人生的价值追求;“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是他忧国忧民的人本情怀;“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是他不同流俗的艺术风格;“淡如我辈成胶漆,狂到狂奴有性情”是他与“八怪”等好友们的个性张扬。
正如国画大师徐悲鸿所赞许:“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章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与书画不仅相见高致,而且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