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95后消防员因下水救人而牺牲。3月19日上午,苏州市吴江区清溪河新东大桥一女子跳河自杀。吴江消防大队消防员刘磊和一名同事下河营救。最终,轻生女子被成功营救上岸,而不满二十三岁的刘磊不幸被水流卷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消息一经传出,便引发热议。一个如此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猝然而逝。痛惜之余,人们纷纷向牺牲的刘磊表达自己的敬意与哀悼。其中,不少人的表达因痛惜而走向激愤,因激愤而陷于粗鄙。
最值得警惕的是一些人的“算法”。在他们看来,刘磊为救一个轻生女而献出自己的生命,太不值得——既然当事女子自己都不想活了,还费这么大的劲儿救她干吗?就算要救,牺牲掉一个年轻消防员生命,这样的代价也太大了。更何况,轻生女子“据说”只是一个被抛弃的“小三”。基于这样的“算法”,一些人不仅对轻生女子没有任何同情,而且以近乎恶毒的语言对她进行斥责,甚至冷酷地“建议”她以及像她一样想自杀的人,找个没人的地方自行了断,不要给别人添麻烦。
何等可怕的“算法”!更可怕的是,这样的“算法”由来已久。早在1982年,第四军医大学大学生张华因救一位老农而牺牲时,就曾激起一场“值不值”的大讨论。不少人就在价值观上落入了这种“算法”的陷阱,认为大学生张华舍己救人是“金子换石头”,根本不值得。随后的这些年,每当有类似的“事件”发生,总断不了有人基于这一“算法”而发声。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一“算法”非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因人人都有麦克风而更富影响力。
天地之大德曰生。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如果不是囿于庸俗的功利主义,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值得被理解和尊重。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一个轻生者都值得被救援——哪怕,这个人是一个“坏人”。这应该是根植于人心深处的一条“绝对命令”。有了这样的“绝对命令”,一名医生就不会将病人分为三六九等,即便需要救治的人恶贯满盈,也不会拒绝施救;有了这样的“绝对命令”,一名消防员就不会对轻生者区分高下尊卑,即便需要救援的人“据说”是一个被人鄙视的“小三”,也不会不予理睬。
对刘磊而言,下水救人不仅是道义所求,更是职责所在。因下水救人而牺牲宝贵的生命,当然令人痛惜。这么大的代价是否可以避免以及如何避免,也完全可以探讨。但是,无论如何,不能因为激愤而走极端,在生命价值观上陷入误区。在高度评价刘磊的同时,我们需要有对轻生女子应有的同情与尊重。要知道,今天你带着某种优越感粗陋“计算”这位轻生女子,明天就可能有比你“优越”的人这样来“计算”你。(王学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