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3月,李庆逵在工作
李庆逵(1912.2-2001.2),浙江省宁波人。曾就读于复旦大学,毕业后进入原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1944年,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研究生院深造,获博士学位。1953年参与组建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委。
具有诗人气质的科学家
1912年2月12日,李庆逵在浙江宁波出生,祖父李松侯曾担任宁波市商会会长,父亲李子诺在宁波钱庄当职员。他的外祖父叶同春是清朝举人,大舅父叶伯允是《商报》主编,三舅父叶叔眉是京师大学堂教授。正是这个洋溢着书香的家庭给李庆逵播下了诗意的种子。
1928年,李庆逵考取了复旦大学化学系,那时侯德榜在制碱工业上取得成就,为中华民族争了光。李庆逵受此影响,一心决定要学化工,1932年,他成绩优异从复旦毕业。然而,迎接他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他没想到化工工作这么难找,最终失业在家。后来在亲戚帮助下,经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的引荐,李庆逵最终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获得了一份工作。
当时翁文灏兼任土壤研究室主任,常到李庆逵的实验室检查,使他不敢有丝毫懈怠。渐渐地,李庆逵掌握了土壤分析技术,并体会到这是改良土壤和指导施肥的必要手段,一样可以完成他“科学救国”的梦想,于是他又重燃对工作的激情。
与苏联土壤学家格拉西莫夫在野外
1944年,李庆逵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资助赴美留学,就读于伊利诺斯大学研究生院。1946年获得农学硕士学位,1948年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为了把所学知识献给祖国,李庆逵放弃了国外优厚待遇,于1948年回国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继续工作。科研过程中,李庆逵非常重视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1950年6月3日,他从江苏原东台县大中集(大中集是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市区旧称)出发,徒步考察,历时4月,完成台北(现东台)、射阳、滨海、灌云4县的滨海盐土调查,并编写调查报告。
让橡胶树北移
1957年2月海南橡胶宜林地考察左起李庆逵、钮季文、竺可祯
李庆逵带领科研队伍历时6年对华南、云南地区的热量、风速、水分和土壤等进行调查,基本查清了适合种植橡胶的宜林地。李庆逵根据磷肥能促进橡胶树高产的原理,提出在强酸性土壤上种植多年生的橡胶树以磷矿粉做基肥。经过几年的实践,此项技术获得成功,被中科院授予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庆逵曾经说过:“如果还有一次生命,我仍然愿意从事科学研究,科学的世界太美了。”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橡胶树在北纬18°~24°地区内大面积种植成功,到1990年底全国栽培面积达901万亩,在全世界41个种植橡胶国家中,产量名列第五位。1982年10月国家科委对“橡胶树在北纬18至24度大面积种植技术”颁发了“重大科技成果发明一等奖。”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1986年5月30日,九三学社土壤所支社成立
李庆逵长期担任中国土壤学会的理事长,学会会址在北京,而他长期工作单位在南京。1953年,他参与组建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现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1975年7月3日,李庆逵与同事们在农田里
李庆逵对自己要求很严,善于对自己说“不”。每次出国回来第一件事们就是把带回来的手表、纪念册等礼品包好上交中科院南京分院外事组。李庆逵的妻子柴杜芳长期从事中科院南京分院居委会的工作,直到1967年病逝也没带过手表。祖国辽阔肥沃的土地上,长着郁郁葱葱的植物,他们编着五彩的花环,捧着金灿灿的果实,都是这位土壤科学家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