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山东淄川杨寨老字号钱庄“三聚昌”的兴衰

摘要 最近,在梳理我村历史发展脉络时,偶尔从年长者的村民口中得知:从大清末期到民国年间,那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村曾涌现出数十家颇俱知名度、令人称道的老字号钱庄。而知名度较高的“三聚昌”钱庄,更是其中的佼...

最近,在梳理我村历史发展脉络时,偶尔从年长者的村民口中得知:从大清末期到民国年间,那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村曾涌现出数十家颇俱知名度、令人称道的老字号钱庄。而知名度较高的“三聚昌”钱庄,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因着历史的原因,其他名号的钱庄在消亡后,便沉默于历史烟云中,没有留下丁点的线索记忆,唯“三聚昌”之大名,还能从那些年长的村民闲谈中听到片语只言。由此,补缺了我村钱庄发展历史之史页,从而令人沉思与回味。

4LNLRSW]1V[J~SV$3P@7EK2.jpg

淄川杨寨古塔

在当今时代,如问“钱庄”系何物?估计能说清道明者应是不多。据本人所掌握的讯息,所谓钱票,乃是晚清至民国时期,从事经商贸易者,为了方便商业往来,而自行印制的一种钱票。该钱票可以在市面上流通,亦可以用钱票兑换成现银。在那商业不太发达的年代,商家做生意,如从A地到B地进货、购物,相距千里百里,若以现成的银两方式进行结算,既不方便携带,亦不安全,还易遭遇匪盗抢劫,造成巨大财产损失,甚至危及人身安全。为了解决这些现实问题,聪明的先辈们便想出以纸币代替银两的方式进行结算。即用一张钱票可以代替千万两现银,钱票的面额可大可小,面值不等。而钱庄,便是经营钱票的场所,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商业银行。所以说,各地的钱庄问世后,人们在从事商业活动时方便多了,从而提高了办事效率。如电视剧《乔家大院》的主人公就曾把他家的钱庄从山西开到了京城、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这样以来,他的买卖也就越做越大,更是偿到了做钱庄的甜头,并以此而爱益匪浅。

5R0BOGO)_@3QW9H__8AH%_J.jpg

钱庄(仿建)

[UU8)M}%@}C7KDQ[)R6YQGK.jpg

钱庄悬挂的“汇通天下”的牌匾(仿)

据村里老人讲,杨家寨“三聚昌”钱庄的发起人是当年村里富户,文化名人姬联杰先生和好友高义训、于新山。他们三人都是村里的佼佼者,三人平时私交不错,有事没事时也常在一起聚聚,更是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友谊。除了他们各自的家庭条件不错外,家境都很殷实、富裕。再说三人都是在家中排行老三,并且还有共同的志向和爱好。他们看到经营钱庄不但能得到丰厚的经济回报,亦能更多地结识各地的商贾、名人、侠士,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还能更好地繁荣家乡的经济事业,可谓一举多得,皆大欢喜。特别是杨家寨地处淄邑境内,北京至南京的官家大道便从此而过。村内既有繁忙的集市,亦有远近闻名、香火鼎盛的宝塔文教寺、气势恢弘的袁家庄园,还有王母山上的万年石鼓。所有这些名闻遐尔的历史遗迹,都为千年古村杨家寨平添了许多说之不尽、道之不完的灵秀之气和精彩话题,令人向往。另外,村里酒店、粮店、钱庄、当铺、药铺林立,唯独遗憾的是尚缺一家名气叫的响的大钱庄。所以“三聚昌”的终极目标就是把钱庄生意做大做强,争取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了尽快把钱庄之事落到实处,他们先是前往济南、青岛等地实地考察、取经,学习和掌握人家先进的钱庄管理与运作经验,继而再去周村、淄川、博山等当地有名的钱庄商号学艺。经过多方奔波,他们分别积累和掌握了从事钱庄生意的第一手资料。

银票(图片由魏传来提供)

为了办好“三聚昌”钱庄,姬联杰和高义训、于新山三人商量,应该像大都市里的老字号钱庄那样,先有个叫得响、吃得开的名号。如周村大街上的“瑞福祥”绸布店,由于他们有个响亮的名号,加上经营者超前的经营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商业信誉,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便把生意越做越大,并逐渐把生意做到了济南、青岛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还分别都在这些大城市开设了分号。他们根据当地和外地商家的成功经验,高义训和于新山一致认为,钱庄的起名重任应由文化名人姬联杰担当最为合适,他不但有文化,还走南闯北,相信他为了钱庄的发展,一定会起出一个不同凡响的好名字。

说起杨家寨的文化名人姬联杰先生,在整个淄博地区算是南北驰名,名声远播。他素有“川北一支笔”之美誉,还曾荣获“乡饮介宾”之荣誉称号,他的书法堪称一绝,杨家寨老寨墙四个大门门楣之上的“杨家寨”的村名题字,就出自他的手笔。他在人生最得意之时,曾在淄川县的教育部门任职。据淄川县志记载,他自1917年起任县府劝学所劝学员,1923年起任县府教育委员。因此,说他经多见广,满腹经伦,总不为过。在二位好友的推举下,他接下了为钱庄起名的重任。经过一番缜密思考,于是以“三聚昌”为钱庄名号的想法便萌生脑际。接着他把高、于二位好友约至自己家中,告知钱庄的字号已妥,请二位再进一步磋商和雅正。于是他便把为何取名“三聚昌”的原因一一道来。他说,咱们钱庄起的名字之所以叫“三聚昌”,这个“三”字是代表钱庄的发起者为三人,而且哥仨都是在家排行老三,所以用“三”字做招牌名号的首字,合情合理;“聚”字是相聚、团结之意,指三人志向相同,爱好一致,才会走到一起,象征着团结一心;最后一个是“昌”字,则是代表钱庄生意发达兴旺、昌盛。总起来讲,意指三人合力、诚信经营,未来必然前程无量。经过姬联杰对钱庄名称的一番详解,三人都认为“三聚昌”之名号朗朗上口,叫起来响亮,无可挑剔。他们更相信这个吉祥的名称,一定会为今后的钱庄生意带来好运。于是他们一拍即合,并置酒相庆。

三聚昌名号起好后,接着便进行经营场所的选址,经过一番认真观察,他们一致看好地处村南大街中心位置,路北首高义木家的南屋。该屋是靠街房,若以该屋为三聚昌的门面房十分合适,于是他们以合适的价格租了下来。店面选好后,他们按照当时办理钱庄的相关规定,前往县商会进行注册登记,接着便积极筹划开张事宜。

其实钱庄的运作,并不像做生意那样单一,也不是家中富裕就能办到。当然家中富裕,并做着生意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主要条件,但仅靠这些是不够的,还要有广泛的人脉和精准的算计,以及方方面面的关系才能行的通、吃的开,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纵观钱庄的发展史,开设钱庄,都是有钱的大户人家办的事情,贫苦百姓是开不起钱庄的。所以,三聚昌在正式开业之初是先从积极筹划本金入手,最终他们三人商定以各自出资30亩粮田的现银入股,尔后出票子,对外发行。钱票的正面要印有三聚昌的名号,及其他应有的标识。

根据大清及民国时期钱庄经营的相关规定,开设钱庄的商号应向当地的商会登记报备,并缴纳相应的手续费,经批准后便可挂牌营业。三聚昌开业的所有准备工作就绪后,便择良辰吉日开业大吉,开业当天,他们把准备好的三聚昌钱票进行了发行。那些慕名而至的外地和当地客商,争相用现银兑出钱票后便在本村集市、商号及十里八乡的集贸场所进行流通和购物。同时,其他商号的顾客亦可凭此钱票在三聚昌购物或兑换现银。三聚昌挂牌后,由高又训、于新山负责坐镇钱庄,打理日常业务。姬联杰则负责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组织货源和营销等。由于组织有序,热情好客,信誉度高,每天前往办事的商家进进出出,生意十分红火,从而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回望三聚昌钱庄的经营发展里程,从民国初年起至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风风雨雨几十载,其中的苦辣酸甜,现代人是体会不到的,只有经营者心知肚明。说到钱庄钱票之事,眼下已无多少人能够了解和说清,只有历史研究者和古玩收藏者,根据历史沿革和历史渊源去判断和分析,才能知其大概。因此说钱庄在浩瀚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充其量只能算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是,就是这朵微不足道的浪花,却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起到了特殊的历史作用,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历史角色,从而叫人怀念遐想和流连。

地处鲁中重镇的淄川,从历史上说便是山东的名县望邑。清末戊戌变法后,人们的思想禁锢被打破,民主主义热潮席卷全国,民族资本家的力量逐渐发展壮大,特别是到了民国初期,淄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县志记载,那时淄川的矿业、陶瓷业及各类工商业户已发展至400余家,成为胶济铁路沿线地区重要的商埠之一。但由于那时时局多变,军阀混战,政局不稳,官方以银为本位发行的钱票急剧贬值,加上当时的官票辅币不足,找零十分困难。再说淄川地处丘陵地带,交通不便,若是以物易物的实物等价交换形式,反而增加了交易成本,在这种形势下,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发行和印制钱票的热潮,在这一大潮流的涌动下,淄川各地的商号,厂矿便根据各自的实力,乘机大印钱票,进行市场流通。应当说,当年的钱票发行和流通,好的方面是曾在经济活动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交易的进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不利的方面是因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指导,也造成了货币市场的混乱。

民国时期,淄川地区虽然发行了很多钱票,杨寨的商号钱庄亦是如此,但各商号回收后最终都是自行销毁,流传下来的很少。特别是建国后的政治运动不断,尤以文革时期的破四旧立四新运动,更具破坏性。那些头脑发热者更是把斗争的矛头对准了传统物件的持有者。于是钱票的持有者们,为了回避不必要的麻烦,便都把曾经的钱票付之一炬。而留存至今的钱票已是凤毛麟角,从而成了文物和收藏品。为了撰写此文,自己也在千方百计地寻觅钱票,想一睹其尊容。值得庆幸的是,前几天通过淄川的历史文化名人赵玉霞老师,联系上我区著名的文物收藏、鉴赏家、古玩爱好者,原杨寨镇经委主任魏传来先生。取得联系后,自己先是向魏先生请教钱庄和钱票之事。继而又告诉先生,因自己正在撰写关于钱庄方面的文章,需要大清或民国年间钱票的照片,看其可否帮忙?没想到先生很爽快的回答说:他在前几年逛文物市场时,曾淘到几张淄川地区的钱票,可以尽快把照片及他亲自撰写的《淄川私票》一文,一并发给我。对于先生的慷慨举动,真的令我高兴万分,特别是收到照片及文章后,立即挑灯拜读,真是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钱票及淄川在民国时期的历史知识。对此,真是由衷地感激先生之义举。固特通过本文向魏先生致以诚挚的谢意。

杨寨村在大清和民国时期曾涌现出几十家颇具影响的老字号钱庄,他们中可能有的也做的很大很好,知名度也可能很高,但是结止目前为止,尚无有关它们的任何信息。为此,我曾问过村里的高家、满家、张家、殷家、姬家等许多年长者的村民,想从他们的口中了解其祖辈,是否开过钱庄及钱庄名号之事,但均是一问三不知,甚是遗憾。这样以来,我村晩清至民国时其的30余家老字号钱庄,便仅剩三聚昌还有点历史记忆,而让人回味,于是自己便写下了《钱庄老字号,犹忆三聚昌》一文,以志记念那段曾经的历史往事。

岁月沧桑,天地巨变。杨寨的老字号钱庄三聚昌,虽因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而消逝在历史的烟云中,但她却始终是杨寨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管现代人是如何评价她,褒贬她,说她好也罢,说她非也罢,反正她曾实实在在地在杨寨这片热土上存在了数十年。也曾以自己的优势为前来交易的各地商贾带来了便利,繁荣了一方之经济。并由此而提高了杨寨的知名度。所以,我们不应忘记任何一段曾经的杨寨历史,并以认真和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她,尊重她和挖掘她。只有这样做,我们才会对得起先人,只有这样做,才会对得起我们的子孙后代。


编辑:535561745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