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一番讲话在朋友圈上颇为流行,以至于多家媒体介入了报道:这篇以《山东终于意识到自己落后了》为标题的微信文章阅读量更是突破两百万,单条评论的点赞数达到1.7万,山东人对于家乡发展的殷切希望跃然“指”上。
与此同时,山东作家魏新写的《你好,新山东!》一文也在网上影响巨大,短期内就聚集了“十万加”的人气。看来,公众对山东存在的弊病之不满、对改革和美好未来的期待之大不容小视。
网友的吐槽多集中在“山东高速胡乱限速、官本位思想浓厚、电视台质量堪忧”等方面。笔者老家也在山东,即使是在省会济南也会感到同样的问题,更不用说不少网友吐槽的基层政府的“官本位”思想和创业环境欠佳的问题了。
笔者身边有不少同学、朋友都来自山东,却在大学毕业后选择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就业、发展。即使明知在他乡落户和定居困难,仍然不愿回老家发展--其中的原因,明眼人一看便知:如果回乡后能有同样好的发展机遇和平台,年轻人为何还会漂泊在异乡呢?
过去,山东人有一些“参照系”--比如南边的江苏、浙江,还有北边的东三省,以及西面的河南。山东的GDP曾和江浙地区相差不大,并且有“全国前五”的历史优越感,尽管人均GDP和江浙、广东地区存在差距,但总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念头。
客观来说,山东经济和区位优势还是相当明显的,比起纯内陆省份,山东有漫长的海岸线和青岛、烟台、威海这样重要的沿海城市,山东的资源和工业水平也居全国前列,山东的城乡和区域统筹发展状况,也还算不错,更何况,山东人在勤劳奋斗上也是出了名的--以至于不少人吐槽山东人有钱却不喜欢消费,不够洋气。
正因此,山东人长期以来缺乏“历史的危机意识”。所谓缺乏“历史的危机意识”并不是说山东人没有危机感和生存的焦虑感,而是山东不论在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后的漫长岁月里,都曾长期被外界看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先者”之一,并没有其他一些地区曾因各种因素而丧失历史发展机遇的困窘体验。
比如,广东省到了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才实现了“弯道超车”,领跑全国经济;西部省份在“西部大开发”后得到了国际战略上的强力支持和长足发展……而山东的幸运在于没错过历史上的几次重大机遇期,而其困窘也在于长期缺乏“历史的危机意识”,以及由此带来的当下的心理落差感。
其实,不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省的成长,摆正位置、明确得失,都是时刻应保持的姿态。作为舆论中的个体,我们既要看到山东发展存在的制度性问题,也要看到危机之下的转机,问题解决之后的希望。面对现实、对症下药,则是对待问题的基本态度。好在,现在从省领导班子到老百姓,都普遍认识到了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变的方法。主动承认问题,更是让人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决心。接下来,就需要踏踏实实去完成任务,做好群众渴望的每一件事,这才能让山东省的发展更有潜力。(特约评论员 黄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