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关税下的淄博实践

摘要 日前,淄博海关联合淄博市生态环境局、国网山东电力公司淄博供电公司、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正式发布全国首个地市级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0.5416千克/千瓦时。

当全球绿色贸易规则加速重塑,“碳关税”从概念走向现实。

日前,淄博海关联合淄博市生态环境局、国网山东电力公司淄博供电公司、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正式发布全国首个地市级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0.5416千克/千瓦时。

这组看似简单的数据,实则是一座工业城市破解贸易壁垒、撬动绿色转型的“关键一招”,既精准回应了企业的迫切需求,更悄然拉开了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序幕。

锚定精准数据 破解碳关税壁垒

在全国首发地市级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淄博这一行动,在绿色低碳研究领域受到关注。

究其原因,与碳关税的底层逻辑紧密相关。

所谓碳关税,通俗来讲就是对进口商品的碳排放征收税费。简单说,欧盟认为进口商品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碳排放,需要为这部分“环境代价”买单。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实施后,钢铁、铝、水泥、化肥、电力以及氢气6个行业出口至欧盟的产品将率先被纳入管控。日前,第二批扩围清单已提上日程,化工、塑料等领域也将被纳入。

数据显示,淄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涉及石油加工炼焦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的企业达900余家。电力作为工业生产的“能量核心”,其碳排放占我国总碳排放的57%,而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正是衡量产品碳足迹的核心标尺。这把“尺子”的精准度,直接决定企业“碳成本”的高低,更关乎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准入资格。

据了解,CBAM法规修订后,缺乏精准数据支撑的企业将被动承担额外碳成本。有测算显示,若沿用旧有数据,淄博企业可能多承担7.9%至10.9%的碳关税。而近年来,淄博清洁能源占比持续提升的实际,却无法得以精准反映。

面对势不可挡的绿色贸易浪潮,淄博亮出贴合本地实际的电碳因子测算“精准标尺”。

政企研联动 筑牢转型坚实支撑

用数据说话、用服务赋能。此次发布的电碳因子,将核算范围延伸至每一个电力消费场景。

其不仅囊括本地102家发电企业,更将4条外电输入线路全部纳入,最终算出本地电力0.4920kgCO_2/kWh、外输电力0.5912kgCO_2/kWh的精准数值,平均值较山东省2022年平均水平低15.5%,符合淄博转型实际,让数据真正成为企业应对贸易壁垒的“硬支撑”。

这把“精准标尺”的诞生,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协同发力。淄博海关主动扛起牵头之责,既以“国门卫士”身份守住规则底线,又以“发展推手”姿态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市生态环境局、国网山东电力公司淄博供电公司敞开数据宝库,提供全量基础信息,确保核算无死角、无偏差;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带来先进的核算方法与专业技术,为数据的科学性、权威性筑牢根基。各方打破部门壁垒,形成“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联动机制,让政策研究、技术攻关、数据核算与企业帮扶无缝衔接,最终促成了这一创新成果的落地。

而这种协同创新的生态与科学规范的核算体系,也为绿色技术的落地生根提供了肥沃土壤和清晰导向。

日前,由淄博一家科技公司研发的柔性薄膜太阳能芯片,成功投入淄博高新区火炬公园“零碳亮化”提升示范项目中。与传统晶硅板不同,该项技术将一种新材料薄膜镀于50微米厚的不锈钢卷上,形成可包裹于灯杆的太阳能芯片,即便在弱光环境下,也能进行“光储充放”持续发电,实现公园照明的零碳排放。

当政策支撑、数据保障与技术赋能形成合力,市场对绿色低碳的需求被进一步激活,正加速更多新技术入局。

数据转动能 撬动绿色发展新局

再看“碳关税”,电碳因子数据有了,如何服务企业发展实际?

“按测算的新规则申报可以降低碳成本吗?我们企业在生产中的能耗,很可能导致碳排放量偏高。”近日,在淄博海关举办的“关企直通车—碳关税(CBAM)政策专题解读”培训会上,某钢铁出口企业负责人直言。针对企业诉求,专家结合钢铁行业高能耗特性,重点拆解“清洁能源替代碳减排抵扣规则”,指导企业将厂区光伏发电量、余热回收利用等减排数据精准对应申报系统抵扣项,将“精准标尺”用到实处,针对降低碳关税支出给出了明确方案。

对企业而言,电碳因子既是应对CBAM的“权威凭证”,更是优化发展的“转型指南”。目前,淄博海关已通过两期“关企直通车—碳关税(CBAM)政策专题解读”培训会,为50余家企业答疑解惑。在精准数据的指引下,企业不仅有效降低了当下的合规成本与风险,更主动投身转型实践——针对本地三大高排放电厂的清洁化技改已提上日程,优化用电结构、升级生产工艺成为行业共识,绿色竞争力在转型中不断提升。

企业的主动转型,也推动着城市发展格局的深度变革。对淄博而言,这枚小小的数据因子,撬动的是绿色发展的全局。它让政府精准掌握了区域电力碳排放的“真实家底”,为制定差异化减排策略、构建动态监测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更逐步形成“政府引领、企业参与”的协同减排新局面。

从破解当下的碳关税困境,到布局未来的产业竞争,淄博的这一步创新,早已超越了单一政策的意义。绿色低碳研究领域相关专家认为,地市级电碳因子机制的持续深化,有望带动更多城市加入本地化碳核算的行列,让中国企业在全球绿色贸易规则中拥有更多话语权。而淄博的实践,正是以精准创新打破发展壁垒,以靶向服务赋能市场主体,以科学数据指引转型方向,为实现“双碳”目标、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而强劲的动能。

编辑:王蓓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