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份以来,众筹界平台延期兑付收益、涉及自融等负面信息不断传出,目前官网已关闭。作为上海滩实体店铺平台的代表之一,众筹界平台自2015年5月份上线以来,总融资规模达到5000多万,主要向连锁店铺提供投融资业务。根据较早前众筹界官网披露的项目信息,该平台有项目26个,其中显示已成功项目22个,融资中项目2个,预热项目2个。在上述26个项目中,共有11个项目拖欠项目融资方部分融资款,涉及总金额约1100万元。
而今7月末,又传来点名时间被91金融收购,这可是曾经中国众筹领域的第一筹,给业界带来了无限的憧憬和希望。据一些公开披露在媒体数据显示,点名时间截至2016年7月份,已经为1074个创意项目发起众筹,完成筹集资金额5321万元。当中不乏明星文创项目,例如这段时间比较火爆的电影《大鱼海棠》,近两周票房超5亿;当然还有电影《十万个冷笑话》、萌猫网剧《大侠如风》、漫画《滚蛋吧肿瘤君》等。而今,在互联网电商大佬和众多后起新秀众筹平台竞争中逐渐没落,最后被收购的命运不禁让业界人士扼腕叹息。
笔者联想到之前走访的一些知名互联网非公开股权投融资(后统称为为股权众筹)平台,在与其负责人交流中,很多平台负责人表示对项目管理和退出方面非常头疼,平台甚至不惜组建专门的团队去负责这块,但仍然无济于事。整个团队就像救火队员一样,哪边着火往哪边扑,但有些火是越扑越猛的,反而容易伤着自己。为了平台的发展,继续做下去,给项目管理和退出的压力就更大;而停下来把前期的项目逐一理顺退出,平台将失去新鲜血液,难以为继。目前处在两难的境地,举步维艰。
对此,笔者专门梳理了下不同背景的平台,在发展中可能会碰到的问题,需提前注意,避免重蹈覆辙。
在我接触的股权众筹平台负责人中,第一类是媒体转行做的,其涉入股权众筹领域相对比较成功,但笔者分析其成功因素,无外乎有三点:一是凭其自身媒体策划的优势资源,直接抢占行业话语权,频繁在投资人面前闪亮登场,获得部分投资人的认可投资;二是凭自身之前的采访知名企业家资源,获得对平台和项目的增信背书;三是凭借成立初的天时地利,国家出政策,地方出资源。这三点决定了其平台前期较容易发展,中期遇到政策变化调整将增长乏力,外加平台自身没有在投融资领域很深厚的底蕴和经验,项目管理和退出将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
第二类是做创投起家的平台负责人。做创投起家的人,优点在于对项目投资和管控相对有经验,劣势在于对于平台包装营销策划、募集资金、项目退出等比较薄弱。因风起,着落点缺失,将陷入项目募集资金难、退出难等问题中寸步难行。
第三类接触是做私募股权投资领域起家的平台负责人,在设立平台前就在募投管退有较深厚的经验。在平台发展中,只要其善于包装营销自身,积极在线下扎实布局,适当开发线上产品和进行线上推广营销,将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因为私募股权投资领域起家的平台更容易发展,更有借鉴作用,笔者多提几点其常犯的错误,一是过分强调投资的专业性,导致平台网站让很多互联网客户看不懂;二是邯郸学步,不伦不类,因为其负责人不懂得互联网平台的发展方向,容易一味模仿,反而在互联网上丢失了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三是不懂得互联网线上与线下营销的结合,扩大战果;四是团队凝聚力差,传统私募机构营销方面倾向单兵作战,而互联网是团队作战。一个是钓鱼,另一个是结网捕鱼,方式不同,思维应该提前转变。
第四类接触的是电商巨头旗下的平台负责人,虽然其拥有各种不错的资源,但发展起来却并不是想象中顺利,甚至有些还步履蹒跚。当然这有大企业的弊端,但更多的原因还是因为其团队建设方面不够重视造成的。
第五类,正在进行产业链布局的平台负责人,其深喑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企业运作方式和实际情况,为所投项目退出,提供了很好的退出安排。此类平台大多还在规划建设中,预计今后将陆续浮出水面。
众筹之“愁”,已经漂浮在整个业界上空,需要众筹平台未雨绸缪,早做准备。笔者预计,不排除未来一段时间,仍有一批相对知名的众筹平台被收购重组,甚至退出离场。在此希望投资人能够理性面对投资风险;项目方能够诚实守信、合规合法经营,让投资人尽量避免道德风险;平台方要做好充分的信息披露和三方沟通工作,确保三方能够在有合理的保障机制下有序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