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用试剂盒可检测 恋爱其实是一场“化学反应”?

摘要 爱情的发生总是突如其来,对于人类而言,让人头脑发热的恋爱是否能归因为一种非可控性的“化学反应”?

  测试真爱的试剂盒

 

爱情的发生总是突如其来,对于人类而言,让人头脑发热的恋爱是否能归因为一种非可控性的“化学反应”?近日,美国一家医药公司开发出一种试剂盒,用以检测“真爱”,旨在帮助情侣了解两人相互吸引背后的科学原理。对于拥有大量受众的婚恋市场而言,这种看起来比“星座测试”要靠谱的玩意,未经推出便受到年轻情侣们的热烈期待。

恋爱测试

从生物学和遗传学分析恋爱这回事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星座测试、八字运算还是塔罗牌占卜都一直很受欢迎,因为每个人都很想知道,自己心仪的另一半是否为真爱。今时今日,除了众所周知的那些为恋爱“服务”的测试之外,美国研究者开发了一种看起来更加“高大上”的恋爱匹配度测试。

“神秘”的试剂盒被装在邮包里,测试套件包含有两个试管。情侣把自己的唾液吐进去后,装进一个预付费的信封,然后寄回去。几个星期后,他们将收到一份名为《恋爱手册》的30页报告,其深入解释了两人的生物化学和神经学匹配情况。这种“恋爱测试”听起来似乎很“科学”,它会对3种人类白细胞抗原、免疫系统基因和4种行为遗传变异体(5-羟色胺转运体、催产素受体、多巴胺受体和多巴胺的酶)进行检测。试剂盒中还包含了一份心理评估,以便客户能够了解伴侣如何应对冲突以及在支配地位、社会行为以及亲密举动上的表现。据外媒报道,这间公司只分析客户特定的遗传物质,不会进行全基因组分析,也不会告诉客户存在的基因突变对后代产生的潜在影响。

一直以来,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恋爱是一种直觉,然而“唾液测试”的创始人罗恩·冈萨雷斯却觉得“直觉”只是一种主观想法,并无任何科学依据。而他们想要做的,是将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因素注入到“恋爱判断”中,因为正是这些因素创造了恋爱的“化学反应”,或者说是恋爱的“魔力”。

专家声音

测试原理靠谱 结果见仁见智

“唾液测试”的创始人罗恩·冈萨雷斯拥有神经科学的博士学位,这些年来,因为他意识到自己不想一辈子研究医学疾病,所以一直痴迷于遗传学在直接消费测试上的应用。自从进入到婚恋交友行业,他开始发挥所长,试图让主观恋爱融入更多客观的“科学成分”。罗恩·冈萨雷斯所设计的测试最初是为单身人士设计的,后来发现恋爱中的人们喜欢自我量化,因为他们想了解自己,并改进关系,于是他便改变了前进方向,开发出一项情侣测试服务。

众所周知,关于“恋爱匹配度”包括很多方面,无论是双方的成长环境、身高、外形或者性格、爱好等,都能够成为择偶或者判断是否“相称”的标准。“唾液测试”给人感觉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其“生物学和神经学”的招牌。对于这项行外人看来有点“玄乎”的测试,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黄盛丰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试剂盒从原理上说没有问题,所以“结果有没有参考价值”就成为最大的问题。而有没有参考价值往往是见仁见智、因人而异的,可以从很多角度来看。首先,我们如何定义真爱?“如果真爱就是两个人的免疫系统的匹配,那么这个试剂盒可能有点参考价值。”他说。

免疫系统匹配:对恋爱来说并非必不可少

千百年来人们津津乐道的“恋爱的魔力”,是否完全依靠“天时地利人和”?抑或是早已在两人的身体里“命中注定”(依赖于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实质)?如果说,恋爱的“化学反应”就是“免疫系统(MHC)的匹配”,那么这种匹配的意义是什么?黄教授告诉记者,“这里涉及到定性和定量的问题。定性的话,我会说有意义;定量的话,我认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给出可靠数据。”那么,不妨让我们从其他角度来衡量一下这个量。

如果两个人的免疫系统匹配需要试剂盒来测试的话,本身就说明这个匹配很不重要,因为如果很重要,漫长的进化会让人类演化出应当不需要试剂盒就能辨别出对方与自己的匹配度的能力。有科学家发现,小鼠在幼年及性成熟之间,喜欢和MHC基因型类似的同伴待在一起,譬如兄弟姐妹和父母。但性成熟之后,就喜欢和MHC基因型差异极大的小鼠在一起。这说明,对小鼠来是,MHC的匹配度是小鼠择偶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显然,没有证据表明现在人类择偶对MHC的依赖达到了这种程度。总体而言,美国这项“唾液测试”与星座测试之类的类似,只是多了一些科学元素,这些元素有合理之处,但很可能不具有什么作用。或许,所谓“恋爱测试”,都不过是一种寄望和托付,换句网络流行的话说就是,“一旦认真就输了”。

测试意义

增加择偶标准的多样化

人类的体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生长在我们皮肤的细菌决定,HLA免疫系统基因对皮肤中的细菌类型有一定影响。关于这些研究,“唾液测试”创始人罗恩·冈萨雷斯的形容很有趣,“当你嗅闻一个人的气味时,你就是在检测对方免疫系统的运作情况。即便人们喷上香水或古龙水来掩盖这种气味,HLA基因也能从味觉上进行检测。当某个人亲吻你时,他们就是在间接检测这些免疫系统基因。”但是话又说回来,人与人之间,或者说恋人之间,这种来自于遗传学和生物学的“匹配”是否真的如此重要?

所谓寻找理想配偶,本质上是对个体利益最大化的一种追求;但群体遗传学告诉我们,群体内个体利益的最大化不一定符合整个群体的利益最大化;对一个群体来说,理想的择偶方式一般是多样化匹配或者随机匹配。显然,对有“自由意志”的人类来说,并不喜欢随机。那么既然大家都不喜欢随机,那干脆大家就“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标准来择偶吧——无论是性别、身高、财富、社会地位,还是品德、智慧、年龄和血型。黄教授表示:“当所谓恋爱的标准越来越多,看似自由的选择,实质上却起到一定的多样化和随机化的效果;这可能有利于群体的整体生存能力”。所以,或许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鼓励更多的这类试剂盒的应用,就让人类多几种“择偶标准”,虽然单个来说意义可能不大,但总比电脑算命更有意思。


编辑:heyangjiayi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