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淄博机电工程学校以“匠心育人、技能报国”为使命,深耕机电领域教育沃土,通过创新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优化育人生态,为学生铺就升学与就业的“双通道”,成为鲁中地区中职教育的标杆。
学校以“3+4”本科贯通培养、春季高考升学、五年一贯制中职教育为三大支柱,构建起多层次、多维度的人才培养体系,让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拥有成长的舞台。
升学路径多元化,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淄博机电工程学校始终将“升学有径、就业有位”作为办学目标,为学生开辟多样化发展路径。“3+4”中职本科贯通培养项目是学校的一大亮点。通过与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深度合作,学生在学校完成中职阶段学习后,转段考试后进入本科高校学习4年,属国家计划内统招大学本科生。这一模式不仅拓宽了中职生的升学空间,更通过课程一体化设计,让学生在专业能力与文化素养上实现双重提升,让众多学子圆梦本科,改写人生轨迹。
职教高考是另一重要高考升学渠道。学校高考班依托严谨的学风与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打造高效备考模式。通过分层教学、精准辅导、模拟实战等举措,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突破短板。近三年高考成绩持续提高,特别是考取机电类、数控类、酒店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超全省平均水平,成为学生冲刺优质本科院校的“跳板”。
从2024年开始,学校开始实施“联办五年制高职教育”,是山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推出的一项人才培养模式,连续五年的中高职贯通培养,既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减少了学生的升学压力,又保障学生技能学习的系统性。这种“早起步、强基础”的模式,为学生成长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匠心育人,“金蓝领”开启职场大门
“严管厚爱、精细育人”是淄博机电工程学校的管理理念。学校实行全封闭管理,从作息规范到课堂纪律,从行为习惯到品德修养,全方位塑造学生的职业素养。班主任团队24小时陪伴,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难题;任课教师采用“分层递进”教学法,确保每位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在专业建设上,学校以“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等精品专业为核心,打造机电工程专业群,课程内容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校内建有高规格实训基地,配备价值数千万元的高端设备,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锤炼技能。更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牵头成立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与山东新景表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共建实训中心,实现“教室即车间、教师即师傅、学生即学徒”的工学一体培养模式。
“就业好才是硬道理”。淄博机电工程学校凭借扎实的校企合作网络,为学生铺设就业“直通车”。学校与新景表业、知味斋大饭店等知名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开展订单培养、顶岗实习,毕业生供不应求。近年来,学校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对口就业率超90%,薪资水平位居同类院校前列,“金饭碗”“金蓝领”成为家长口中的热词。
学校还通过“校城融合、校企融合”战略,深度融入区域产业链,与本地齐鲁数谷共建“数字”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开发“客户服务”课程;与西铁城智能装备园区企业共同攻关技术难题,让学生参与真实项目研发。这种“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精准对接,既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扩优提质,打造中职教育新典范
为满足更多家庭的教育需求,学校近年来持续扩大招生规模,新增跨区县招生计划,并推出“特长生专项培养”“贫困生助学计划”等政策,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广泛群体。在招生宣传上,学校创新采用“线上直播+线下体验”模式,通过开放日、技能展示、校友讲座等形式,全方位展现办学实力,吸引优质生源。2023年,学校招生人数同比增长20%,生源质量显著提升。
学校的卓越成就,离不开一代代师生的奋斗。建校多年来,这里走出了一批批“大国工匠”后备人才,如2022级会计事务专业学生李嘉彬荣获山东省第十七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会计信息化赛项一等奖第一名;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学校2017届毕业生孙玉洁被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聘为实习指导教师, 实现了从中专生到大学教师的转变。
淄博机电工程学校校长王延强表示,站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学校以“培养未来工匠,服务区域经济”为己任,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创新育人模式、优化服务管理,努力成为淄博中职学校办学的新典范。未来,学校将继续拓宽升学与就业的“双路径”,以更高规格的实训条件、更严谨的治学态度、更开放的合作胸怀,为学生铺就通往精彩人生的宽广大道,书写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奋进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