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前命案现场464根毛发等被妥善保存,最终锁定真凶!

摘要 一起发生在1986年的命案,最终在2025年的春天迎来了正义的审判。 

一起发生在1986年的命案,最终在2025年的春天迎来了正义的审判。 

1986年10月2日,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某单位值班室内,年轻女职工周某被人杀害,现场及附近没有监控,没有目击证人。

由于值班室面积狭小,生活物品交织杂乱,现场勘查难度极大。最终,民警提取了带有微量血迹的物证和几条并不清晰的指纹纹线。为了尽可能多地采取物证,留存以后等条件水平进步了再进行分析,民警按照“应采尽采”原则,还提取了现场464根毛发。 

“保护好原始物证,案件终有破获的那天!”39年来,淄博市公安局博山分局按照物证保管规定,对命案现场的所有物证进行无污染迁移及保管。

随着刑事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在淄博市公安局的大力支持下,博山公安多次反复对检材进行深度检验,尝试获得更有利的侦破线索。2025年3月,民警在原有物证中又提取到了关键信息,终于确定凶手为某村村民张某并将其抓获归案。

微信截图_20250410163300

单位值班室内年轻女子被杀害

1986年10月2日,淄博市公安局博山分局源泉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称,在博山区某单位的值班室内,年轻女子周某被人杀害。接到报案后,民警第一时间赶往案发现场,并对现场实施了封锁保护。

微信截图_20250410163318

“我当时是派出所的所长,接到报案之后,我一听是命案,就立刻用派出所电话通知了刑警队,让他们去现场勘查。随后,我就带着一名民警,骑着自行车,迅速赶到了现场。到现场后,我发现死者是一名年轻女性,现场比较混乱。我就立即采取措施保护好现场,等着刑警技术员过来。”时任源泉派出所所长石志友说。 

案发后,市区两级公安机关高度重视,调派精干力量成立专案组,山东省公安厅也选派技术力量亲临现场,对此案展开侦查。刑侦技术民警对现场的痕迹物证做了认真细致地提取,希望能在第一时间找到犯罪嫌疑人的相关线索及痕迹。

认真细致全面勘查现场

现场勘查中,提取痕迹物证的重点是手印、足印、血迹。由于案件现场非常混乱,勘验难度很大。市、区两级公安机关的技术民警一起对现场进行了认真细致全面地勘查。 

“当时有价值的痕迹基本没有,我们只找到了几条并不清晰的指纹纹线和一件血液含量极少的物证。勘查中,我们发现现场还有散落的毛发,就将现场464根毛发进行了收集,但当时都没有鉴定价值。”已退休的技术民警王家程告诉记者。

接力追凶从未放弃

案发后,专案组民警全力展开侦查,食宿在案发现场附近,累了就在地上打个地铺歇歇。 

“那个年代没有监控,现场及附近也没有目击证人,相关的科学技术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案件侦查工作全凭两条腿走访调查、摸排线索。一条条线索摸排上来,又一条条被排除否定,我们穷尽了所有的侦查手段,仍未确定案犯身份。”退休老刑警孙廷根回忆说,“我退休的时候,案子也一直没破,这在我心里一直是个打不开的心结。”

30多年来,博山公安接力追凶,从未放弃对案件的侦查。历次破案攻坚,都将此案纳入重点案件,组织人员集中突破。无论破获什么案件、无论在什么地方抓获嫌疑人,都会用该案的痕迹物证进行比对,希望能够找到犯罪嫌疑人的身影。

物证妥善保存成破案关键

39年来,博山刑警大队先后历经了3次搬迁。其间,该案的档案资料也随着进行了迁移,但案件的所有侦查材料一份未丢,案件物证丝毫没有遭受任何污染和影响,一直保持着完整性和稳定性。 

“破案的‘钥匙’就在这些一丝一毫的痕迹物证中,只要保护好这些原始物证,随着刑事技术的发展就有破案机会。”淄博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民警郭科建说出了几代刑警的心声。

微信截图_20250410163333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3月,通过技术、痕迹、生物信息比对,办案民警终于在海量的信息中发现了一个重大线索,博山区村民张某有重大作案嫌疑。

制定方案实施抓捕

在确定犯罪嫌疑人张某的身份后,考虑到凶杀类案件抓捕中可能面临的风险,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民警对张某展开外围布控,摸清了他的活动规律,制定了周密的抓捕方案。

今年3月19日,专案组在张某家中将其抓获。此时,年过六旬的张某已从青年变老年,面对民警的抓捕没有过多反抗,戴上手铐的一瞬间他低下了头。

在大量的证据面前,张某如实供述了杀害周某的犯罪事实。他曾经侥幸地认为,39年时间过去了,自己的罪行可能不会被揭穿。可他没想到的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公安民警最终还是将他抓获归案。

编辑:王蓓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