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是“龙的传人”

摘要 十二生肖里有它,无数的诗词成语里有它,吉祥喜庆的图案里有它,古代的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现在的中华儿女被称为“龙的传人”……龙,象征着中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甲辰龙年来了!

从古至今,中国人对龙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从来没有人见过它,但人人又都熟悉它。

十二生肖里有它,无数的诗词成语里有它,吉祥喜庆的图案里有它,古代的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现在的中华儿女被称为“龙的传人”……龙,象征着中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龙的形象

作为十二生肖里唯一的“神兽”,龙最早的形象源于中国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山海经》中,龙巨大无比,有着虫足、长须、蛇尾,居住在江河湖海之中,能够操控风雨雷电。

远古的龙之所以这个样子,应该和当时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1

红山文化玉龙 故宫博物院藏(摄影:宋宁)

古代农耕社会,生产力低下,我们的祖先耕种庄稼全靠自然条件,当然盼着风调雨顺。于是,具有神力的龙就被想象出来,被视为农业和水利的保护神,能够带来丰收和富饶。

传说,上古三皇之一东夷部落的首领太昊伏羲氏,在华夏九州第一次大结盟之后,集中九大部落的特色,以蟒蛇图腾为基础,选用鳄鱼图腾的头、雄鹿图腾的角、老虎图腾的眼、巨蜥图腾的腿、苍鹰图腾的爪、红鲤鱼图腾的鳞、白鲨图腾的尾、长须鲸图腾的须,共同组成了龙的形象,宣示华夏九州的大团结和大融合。

无独有偶,《史记·五帝本纪》中也有类似记载:黄帝在打败炎帝和蚩尤后,巡阅四方,“合符釜山”。这次“合符”,不仅统一了各部军令的符信,确立了政治上的结盟,还从原来各部落的图腾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组合起来,创造了新的动物形象——龙。

此后,龙的形象随着人们的意愿和追求不断地变化和完善。尤其汉朝以后,龙的形象逐渐凸显出其“集合了多种动物”而来的文化形象,且逐渐固定。

2

《故宫日历·2024年》收录93件龙文物图片(图源:故宫博物院)

龙有九似,即:角似鹿、头似驼(马)、眼似兔(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其实,仔细推究起来,龙形象的取材远远不止这9种,鳄、蜥蜴、猪、马、熊、鲵、象、狗、羊、蚕、鸟类,以及云雾、雷电、虹霓、龙卷风,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龙形象的融合。

龙的长相奇特,能力也非同一般。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还能显能藏、能巨能细、能长能短。春分时飞上天,秋分时潜于渊……

也就是说,龙的形象和能力完全是取众精华,集众大成。或许可以这样理解,是古人对诸多动物超能力的向往,对多种天象的畏惧,融合交汇,产生了最初的龙。

历史在发展,文明在发展,中国人的梦想在发展。龙的形象也随着越发丰满全面,神秘威严,逐渐被赋予仁义、正直、智慧等众多美德,且代表着权力、尊贵和吉祥,能带来平安和繁荣。

龙的传说

龙的形象慢慢形成和逐渐固定的过程中,也伴生出许多有关龙的神话传说,有些在典籍中甚至在史书中出现,有些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拾遗记》云:神母在华胥之洲漫游,天降青虹将神母缠绕,神母“即觉有娠”,生下了伏羲。由于虹也是龙的取材对象之一,据此可断虹的后人即是龙的后人。

《帝王世纪》讲女娲氏“蛇身人首”。《列子·黄帝篇》言女娲氏蛇身人面。那么,也就等于说女娲是“龙身”。

3

唐代画作《伏羲女娲图》

伏羲、女娲都是龙。两龙成亲,子孙后代不是“龙的传人”,还能是什么呢?

《史记·补三皇本纪》则记述了我们的始祖炎帝的来历:“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为少典妃,感神龙首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姓。”

后来,炎帝的神农氏部族与黄帝部族结成炎黄部落联盟。

“五帝”时期,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帝禹等,无一不与龙有着这样那样的纠葛。

黄帝乘龙升天的故事见于《史记•封禅书》:黄帝在现在的陕西黄陵铸造天、地、人三鼎。鼎造好的时候,从天门中飞下来一条黄龙,带黄帝升天。黄帝登上龙背,他的嫔妃及众臣也都乘上龙背。可惜人太多,黄龙升天时不少人纷纷落下。

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帝尧的母亲庆都“出以观河,遇赤龙”,一阵“唵然阴风,而感庆都”,从而怀孕;帝舜,“龙颜大口黑毛”,对龙十分钟爱,手下有善于驯养龙的“董氏”家族;帝禹的父亲鲧死后,“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即“大副(即剖)之吴刀,是用出禹”,鲧所化之黄龙即是禹。

唐代以后,龙的观念又向更广阔的生活领域和民俗文化场渗透,如唐代李朝威的小说《柳毅传》中,写柳毅为龙女传书。明朝吴承恩的《西游记》又演变出孙悟空大闹东海,龙王敖广被迫献出定海神针,魏征梦斩泾河龙王等故事来。哪吒闹海的故事在民间更是耳熟能详,它主要源于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以及元明时期的《三教搜神大全》等古籍记载。

关于龙的传说和故事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叶公好龙”和“画龙点睛”两个故事。

传说春秋时期楚国叶县的沈子高,也就是后世广为人知的“叶公”,非常喜爱龙。天上的龙知道了这件事情后,就来到了叶公的家里。叶公吓得钻到了书桌下面。这就是“叶公好龙”的由来。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大画家叫张僧繇。相传有一年,他为金陵的安东寺作画,仅仅用了三天时间就画了四条金龙,但都没有画上眼睛。于是众人纷纷请求张僧繇给龙点上眼睛,结果点睛之后,两条龙破壁而起飞向天空。这就是所谓“画龙点睛”了。

龙的文化

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易经》云:“九五,飞龙在天”,古人认为龙是风雨的主宰,“真龙天子”是古代帝王的代称。在古代星宿中,守护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神灵中,青龙就属于龙的一种。《三坟》云:“龙善变化,能致云雨,为君物也”,龙在民间寓意吉祥好运、风调雨顺;王安石的《龙赋》以龙喻德,表明龙启示着人们的智慧和品德。

《周易》以龙喻君子之德,《楚辞》以龙形容神仙之姿。从古至今,文人墨客擅长风雅,诗词歌赋波翻浪涌,而龙之相貌秉性精神气质多引人遐思畅想,自然而然成就经典华章。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龙的身影无处不在。龙之形象,或翻腾云海,或潜藏深渊,变化莫测,引人遐想。

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似乎一旦沾上“龙”字,便有了灵性。

唐代韩愈“天昏地黑蛟龙移,雷惊电激雄雌随”,描绘了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创造了神秘、紧张的气氛。

“抽得闲身伴瘦筇,乱敲青碧唤蛟龙。”唐代诗人杜光庭的诗则描绘了闲暇时刻与自然互动的场景。

4

传统艺术中的龙形象,丰富多彩,意蕴深厚。像皇帝的龙袍、北京故宫的九龙壁、太和殿的龙椅龙柱,还有汉白玉碑顶上的石雕龙、琉璃龙壁、青花瓷上的云龙、玉雕龙玉佩、二龙戏珠,等等,都是人们所熟知的。

汉语中,“龙凤”指才能优异的人,“龙虎”比喻豪杰之士,“龙马精神”是赞人体力强盛,精神充足。许多成语中都有“龙”这个词,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蟠虎踞、卧虎藏龙、画龙点睛、生龙活虎等。

在民间,龙往往与“五谷丰登、生活富足”有关,因此会有:正月正,舞龙灯;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祭龙王;五月五,赛龙舟;六月六,晒龙袍;七八月,舞草龙……也能听到茶叶有“龙井”,香料有“龙涎”,宝剑有“龙泉”,中药有“龙骨”,水果有“龙眼”等诸多带有“龙”字的名称。

5

在聊城市东昌府区沙镇镇郭庄村,编织艺人在制作生肖龙工艺品。

此外,中国人的哲学、书法、绘画、饮食等领域,同样也不乏龙的痕迹。以上种种,正是中华儿女追求美好生活的点滴印记。

龙是中华文化中最核心、最古老的象征。从古到今、从中国走向世界,它的身上承载了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多元文化的融合共处。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千辛万苦积累的知识与经验,通过龙这一特定的形象传承,历久弥新拧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深深植根于人们心中。从“龙”身上,我们见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

现代社会,龙不再是神灵和帝王专属代称。开拓进取的中国人赋予它新的含义。龙,代表着勇敢、智慧、团结和进取,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和辉煌前景。

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龙都是一种永恒的图腾和精神的象征。

来源:山东宣传公众号

编辑:周天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