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峻的十八盘掩不住人们对历史和自然的追逐和瞻仰。越是深邃、幽谧,越能让毫无粉饰的真实涌进心房。
黄连峪,一个封存着历史的地方。
从博山区域城镇政府出发,汽车在盘旋曲折的山路上行驶40多分钟,经过一道道重叠环绕的峰峦,便来到了如世外桃源般的黄连峪村。风吹麦浪,几只随意蹦跳的山鸡,自由起落的喜鹊,陪伴着那位肩挑木柴的老人。
步入宁静的黄连峪,那饱经沧桑的石屋石墙;那古朴悠远的民俗民风;那斑驳零落的黑漆大门连同门前摆放的石雕雄狮,都在提示着曾经的繁华,都在用独特的静谧,引发着我们的思绪。似乎,昨天的温度还在,似乎,600年前的盛景仍存。我们,不是村庄的过客,是可以跻身熙攘村街、可以在喧嚣里回身张望、可以在时光的流痕中探寻的村里人。
在古老的气息中“入境”
黄连峪村坐落在博山八大景区之一的石门景区,因黄楝树遍野且繁茂而得名,是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村子地处章丘、莱芜、淄川、博山四地的交界处,南、北、东三面环山。面积1.7平方公里的小村落被风景优美的九鼎莲花山环抱,形成天然屏障。村民住房分布于山谷之中,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村中二里长街,有三条青石大道由西向东贯通,各种车辆可以绕村环行。街道两旁,有20多条幽幽石径,蜿蜒通往各家各户。
相传鼎盛时期黄连峪村村民达500多人,姓氏多为李、郑两姓。明清时期有朱姓人士迁居临近的西厢村,郑姓家族有人迁居镇门峪,现均已发展成大家大族。据《李氏世谱》记载,李氏始祖李彦明洪武元年由冀州枣强县迁居淄川台头村,四世祖李篥迁居黄连峪。淄川《郑氏族谱》记载,郑氏九世祖郑三明于洪武二年迁来黄连峪。资料记载,明崇祯十二年《山神庙碑》便有黄连峪之村名。据此,可见在明成化年之前,黄连峪已经有人居住。
行走在二里长街上,触目皆是就地取材用石头修建的房屋,呈现着独特的山区建筑风格。因地势不平,智慧的先民们就把房屋建造成两层,顶层住人,底层作为储物间。沿街而行,两侧曾经的“楼房”高大雄伟,精致的雕刻、纹理美观的方正青石,黄麦草或小麦秸秆覆盖的屋顶,外挑石板形成的排水檐口以及石墙上木结构的手工窗棂等,无不留存着尘世的起伏,繁华的烟云。
建于明朝的长工舍,院门早已不见,迎面几株艳丽的月季花,格外醒目,似乎在低述曾经的人来人往。坐落在村中央占地三千多平方米的养马厩是富贵之家饲养马匹和牛羊之地。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老官屋建于清代,是当时官员和家族长等办公议事的地方,上下两层,气势恢宏。山神庙,建于清康熙年间,历经多次破损和重修。重建时,使用了一些原来的石块和瓦当,此时,仍然可见精细的石雕图纹和残留断缺的碑文史料。村东山岭上的东岭戏台似乎还在响着“肘鼓子戏”的鼓点与悠扬的丝弦声,低头可见的拴马桩,昭示着村里曾经的热闹与繁华。
在醇香的烟火中“入味”
信步走进一户农家,八十一岁的老人正在床前纳着鞋垫,干净简洁的院子里,飘洒着菜粥的清香,这属于平俗日子的烟火气息瞬间送进我们心间。
再走进几家保留着传统生活方式的家庭,可见条山几、八仙桌、太师椅、方桌及箱、橱、柜等均安放得体。木质家具也多以传统博山大漆配花,桌椅镶有雕饰,图案多样,十分美观。
村中有一棵千年墨柏,树径3米多,高20余米。村民们坐在宽大葱绿的树下,随意地说一些寻常日子里的柴米油盐,仿佛时光倒转,那些古老的日子还没走远。
陪我们一路参观的黄连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嘎,是一位俊朗睿智的“80后”,在外打拼多年后,毅然带着自己的资金回报家乡。他给我们描绘着脑海中的蓝图,给我们讲述他记忆中的村庄故事。
小村是富有的,村中集中着6眼甜水井,虽经过了600多年,却涌泉四射,至今村民们仍然饮用此水。山上有山泉多处汇成山涧小溪,水质良好,含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青杨河水从村西流过,泉水从村内古河道穿过,流入青杨河,在村西汇成风景优美的龙门天池。更有一眼“染坊井”,据说在抗日战争时期,村民专用此井的水配以黄连木的汁液,用独特工艺,染制八路军土黄色的军服,为部队军需作出了贡献。
流连在井旁,那浅浅的水位,优质的山泉水,倒映着群山。在井边,我们倾听着李嘎介绍的山村美食:这里的百姓多吃五谷杂粮,过去以煎饼、窝头为主。蔬菜自给自足,露天野菜种类颇多。尤其是黄连峪的豆腐,更是远近闻名,山泉水清冽而甘,采用传统的“酸浆”点脑,豆腐皮黄内白,细嫩瓷实,易于造型,做成菜肴软嫩适口,味美清香。
在静谧的自然中“入诗”
有建筑学家、园林学家曾誉称这里山高、谷深、房古、林茂、石怪、泉清,是传统村落中的一颗明珠。
黄连峪村有着优质的环境条件,地下水系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是可以自由呼吸的天然氧吧。野生资源丰富,中药材近百种,有各种鸟类如黄鹂、杜鹃、喜鹊等140余种。经济作物多,红香椿、花椒、山楂、核桃、柿子漫山遍野,产量颇丰。
置身这峰峦林立、松柏盖地的村中,连绵逶迤的群山像天然的诗行。大尖山、火星台、阎王鼻子、大顶寨、大北顶、小寨子、炮崮台、卧马石、西寨崖,如九片莲瓣围绕着莲心。
600多年的风雨沧桑,黄连峪村民在此创造和改变了历史。当年,人丁兴旺、六畜平安、男耕女织、五谷丰登、安居乐业的盛景犹在眼前。现在的黄连峪,既保存了古老的原生态的传统风貌,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作为博山区黄连峪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嘎从村民急盼的事情着手,办实事解难题。村里吃水难,他拿出积蓄20余万元,实施了村内自来水改造;进村路年久失修,李嘎跑政府、走企业,争取资金200万元,修了宽6米的景观路,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还通过“基地+农户”模式,带领村民打造石碾小米、草鸡蛋、红果片、玉米面等有机农产品品牌,每年为村民增收。同时,依托黄连峪悠久的人文历史、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民风乡情,李嘎建成黄连峪石屋特色民宿、农家乐饭庄,力争把原生态做成优势牌,把古村落写成大文章。
如今,黄连峪的民宿迎来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这里的一年四季,有百花的香气为律、有浓阴的绿色为墨、有红叶的妆点押韵、有洁白的冬雪为笺,这样的诗行有谁不爱呢?(徐光莹 邵伟)
来源:博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