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过后,气温逐渐升高,此时也到了拱棚蘑菇管理的关键时期。根据气温适时调控棚内温度、湿度,成了村民程传正每天的“必修课”。
程传正是淄博市淄川区岭子镇李里村村民,也是一位新菇农,2022年投资6000多元,建起了3个香菇生产大拱棚。“看现在这个长势,估计第一茬能出三五百斤干菇,现在每斤售价在40元左右,收入还是很可观的。”程传正介绍说。
“百万”工程目标清晰
长期以来,淄川区对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重塑格外重视,不断拓展大食物观实践路径,村民程传正就是当地实施的香菇产业“百村示范万户共富”工程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香菇产业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是资源节约循环生态高效农业。这一产业,正符合我们区丘陵山地多、耕地少的现状。”淄川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利民说,经过充分调研,他们发现,香菇消费量持续增长,市场广阔;为此,2022年5月,淄川区印发了《关于实施香菇发展“百村示范万户共富”工程加快探索创新山区库区乡村产业振兴淄川路径的实施意见》,决定组织实施香菇发展“百万”工程,重塑产业布局,探索乡村产业振兴新路径。
王利民特别介绍,“百万”工程的推出,还有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那就是当地香菇产业经过长期发展,不少地方已形成成熟稳定的发展模式,有的企业产品已经占据国际国内重要市场份额,龙头带动成效明显。
“百万”工程设立了清晰的目标:总投资3亿元,用2年左右时间,重点在山区库区100个村率先引领发展,高标准建设1000个智能香菇种植大棚,实现香菇产业新增产值4亿元以上,带动村集体年增收2000万元以上,带动直接参与农民年均增收5万元以上,引领1万户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支持香菇产业做大做强,力争2年内达到20亿元产值规模。
先期试点羊肚菌种植
为保证工程目标顺利达成,淄川区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和区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规划布局、产业组织、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作用,凝聚“政企”各方力量,集中土地供给、融资及运营监管等方面优势资源,统筹推进“百万”工程的组织实施。
岭子镇是该工程参与镇之一。该镇党委书记赵聪介绍,根据区里的统一部署,岭子镇因地制宜,于2022年7月底,先行在基础较好的北石村开展羊肚菌种植试点。
上马新项目,启动资金很关键。为解决资金和利益分配难题,他们在北石村推出了一系列配套措施。首先是村里借助财政衔接资金入股,解决缺资金难题;其次是占用土地涉及的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项目,亩年保底分红600元;再是吸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入股,首批80名股东入股,每人可入1股,每股600元,年保底分红10%,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具体生产服务,由北石村与隆森惠合作社联合,统一对种植户提供菌种、种植技术,并保底价回收产品。
“目前北石村项目进展顺利,2023年该村集体经济可实现纯收益30万元以上。”赵聪说,“今后,我们还将在黄家峪村、张家村、李里村等村发展羊肚菌种植。明年计划在黄家峪村建设香菇种植基地1处,建设香菇大棚50个,并在现有30余个羊肚菌大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羊肚菌、草菇大棚,建成黄家峪食用菌种植基地。”
在太河镇,该区利用太河水库生态补偿资金,集中建设了太河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北方香菇小镇,加快香菇种植、精深加工、功能食品发展,充分发挥山东七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在管理、技术、品牌方面的优势,着力探索形成香菇产业带动突破乡村产业振兴模式。
构建多元农产品供给体系
“尽管我们区耕地少丘陵山地多,但2022年全区粮食生产仍实现单产和总产‘双增’目标。”王利民说,“在重视粮食生产的同时,我们通过发展占地少的蘑菇等产业,构建起了复合多元的农产品生产、供给体系。”
据统计,仅七河生物在淄川的智能化生产车间,年可生产2000万个菌棒。目前七河生物正积极走出去,拓展新的市场,已在国内外建立了9个子公司、10个产品出口基地,菌棒在国内市场占比超过50%以上,为淄川区“蘑”力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而在不宜发展蘑菇产业的镇,该区则积极引导,推动各地突破资源瓶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如在寨里镇,以蓼坞村为中心的小米等杂粮产业已经发展得风生水起,产品通过电商卖到全国,户均年增收2000元左右。西河镇的煎饼及艾草加工也形成了规模,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上班领工资。
目前该区引进的新希望六和集团建立的大型生猪养殖基地已陆续投产,全部达产后,年可出栏生猪40万头,届时淄川区将成为畜牧(生猪)生产大县,复合多元的农产品生产体系将更具特色和竞争力。(闫盛霆 王星)
来源:淄川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