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彦与山东读者畅谈“读书与生活”

摘要 4月22日下午,第十三届淄博市读书节大讲堂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彦以“读书与生活”为主题,与广大读者进行了互动交流。

4月22日下午,第十三届淄博市读书节大讲堂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彦以“读书与生活”为主题,与广大读者进行了互动交流。

淄博的文化名人蒲松龄是陈彦心中最了不起的人物之一,无论在戏剧创作还是小说创作领域,蒲松龄及其著作《聊斋志异》都对他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来到山东后,陈彦第一站便是去蒲松龄纪念馆。在他看来,蒲松龄是一个讲故事的能手,是语言大师,更是真正的民间文艺家。他认为,很多伟大作家的生命都植根于民间,进而生长出可以走进庙堂的文学之树。

微信图片_20230423165812.png

“一部伟大作品的伟大之处还在于细节”,陈彦谈及司马迁的《史记》同样奉献了许多“中国好故事”。他认为,司马迁是一个宏观、微观兼备的历史学家,既书写了宏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又有着对历史微声的发掘。陈彦带领读者深入浅出地欣赏了《项羽本纪》《刘邦本纪》中对人物的精彩刻画,以及《史记》对于他的历史观、事业观、方法论的深刻影响。

关于阅读的方法,陈彦认为阅读不仅仅是指“读万卷书”,还应该包括“走万里路”做田野调查。“读万卷书”方面,陈彦谈及作家博尔赫斯,博尔赫斯认为“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他将人类精美故事集中在一起,表现出巨大的人类生活的象征性;“行万里路”方面,陈彦一一列举了蒲松龄、司马迁、李白、徐霞客、费孝通、梁思成、林徽因、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作家的生活经历,表明作家走出去做田野调查的重要性。

“参观王渔洋纪念馆时,有个细节令我印象深刻。王渔洋家里买一些地给后代去种,并告诉他们说丰收以后收成都是他们的,但有个条件必须让孩子去读书,不读书就把地收回来。”为什么王渔洋家族出了这么多了不起的、对民族作出很大贡献的人物?阅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陈彦分享了自己阅读的独门秘籍:“我大概有十几年在早晨一边跑步,一边背诵。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都背过了,《四书》加起来也就五六万字,加上《庄子》的《逍遥游》《秋水篇》等,还有老子的《道德经》等章节。”陈彦认为,艺术家有时候需要下一些“笨功夫”。

最后,陈彦以张岱“人无癖,不与可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一语和蒲松龄《酒友》的故事作结,在陈彦看来,借助读书结交真性情的朋友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兰慧 杨淑栋)  

来源:大众日报

编辑:周天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