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

摘要 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必须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切实发挥好职能作用,为教育、科技、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把握时代潮流、立足发展全局发出的伟大号召。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必须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切实发挥好职能作用,为教育、科技、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系统观念,全面把握教育、科技、人才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放在一起统筹部署、集中阐述,强调三者三位一体,作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大判断,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大亮点,充分体现了教育、科技、人才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极端重要性,以及联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层次逻辑,这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和发扬。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指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能够运用一定的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劳动者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他们才能够创造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机器和设备,也只有劳动者才能完成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马克思同时指出,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其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因此,教育、科技、人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要取得科学技术的突破,就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尊重人才,形成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投身科技、科技引领教育的良性循环,将更多知识力量转化为科学技术,最终推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创新已成为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以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领域新赛道蓬勃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业态正在加速成长为新的增长引擎。山东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目前正在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如果离开了教育、科技、人才,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坚定不移厚植教育沃土、加快科技创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必须更加注重教育、科技、人才的有机联系,通过三者协同发力、系统集成,共同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坚持全局谋划,高度重视教育、科技、人才投入保障工作

近年来,党中央作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等一系列重要论断并反复强调,充分体现了党对历史发展规律、当今时代特征、未来发展关键的深刻洞察和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证明,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依靠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和有为政府的战略引导。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下,一体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除了要保持政府投入的稳定性外,还要更加注重统筹市场要素和社会要素,着力引导“无形之手”迸发更大活力,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挥效能、同向服务战略需求的投入保障格局。

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大力实施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持续强化政府投入保障。特别是近几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冲击影响,财政部门始终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优先保障,全省教育支出占比连续十年超过20%,一直位居全国首位;省级科技投入连续两年增长10%,达到145.2亿元,是2018年的4.5倍;省级设立人才建设资金并据实足额保障,今年达到16亿元,较上年增长13%,为战略实施提供了坚实支撑保障。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始终牢牢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坚定不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并更加注重投入的协调性、可持续性,不断夯实筑牢事业发展的物质保障基础。同时,要强化市场意识、市场思维、市场手段,着力做好引导撬动市场主体、金融社会资本投入的文章,落实好高新技术企业、产教融合型企业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运用好贷款贴息、保费补贴、风险补偿、应急转贷等财金联动支持方式,完善好引导基金、专项债券、股权投资、PPP等财政市场化运作机制,推动企业与创新、人才与产业、项目与资本更加紧密地结合,形成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事业投入新模式。

坚持目标导向,更加注重教育、科技、人才支持的精准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充分体现了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进一步优化事业发展布局结构的总要求。具体到财政资金的布局配置上,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更加体现集成、科学和精准,集中力量支持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促进教育公平、着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为集成资源推动事业发展、布局优化,近年来,山东在持续加大投入的同时,着力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教育领域,建立“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集中财力“补短板、强弱项、塑优势”,推动大班额全面消除并动态清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科技领域,大力实施省级科技资金整合,建立项目资金“五统一”管理模式,重点支持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原始创新、重大技术创新引导及产业化、重大创新平台项目实施,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效应得到较好显现。在人才领域,突出绩效和产业导向,支持实施泰山、齐鲁等重点人才工程,建立实施人才与科技股权投资融合机制,精准吸引更多高水平拔尖人才落地山东、创业齐鲁。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财政应更加准确把握好事业发展大势,深刻理解各教育阶段的发展规律、创新特别是企业创新的规律、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规律,在有限资源的约束条件下,更加注重事业投入和资金配置的科学性和精准度,不搞“一刀切”和“大水漫灌”,努力让财政投入既有量的积累、更有质的提升。

坚持协调联动,引导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

高校是创新人才的聚集地,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要鼓励其勇挑创新重担;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要持续增强其创新主体地位;人才是创新的根基,要着力激发其创新创造活力,并引导其围绕重大需求组织创新活动。与之相适应,财政政策设计也要讲求协调联动,注重发挥财政引导撬动作用,推动教育链、科技链、人才链协同融合,让三者在创新发展中各尽其能、协同发力,形成“1+1+1>3”的叠加效应。

山东围绕推动科教融合,改革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确立了“创新绩效越好,获得拨款越多”的正向激励导向,配套实施加强高校财务治理指导性意见、多渠道筹资收入配比政策,并以齐鲁工业大学(省科学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省医科院)为试点高水平建设科教融合大学,推动高校走“以创新增投入、以投入促创新”的发展道路。围绕推动产教融合,支持着眼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需要推动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建设协同育人联合体。改革完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组织机制,支持产业链领航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业创新中心,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引导高校融入产业创新领域并成为关键骨干力量。围绕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接续实施四轮次科研经费“放管服”改革,持续赋予创新人才更大经费使用自主权,真正让人才潜心研究、致力创新、发挥作用。围绕贯通创新链条,统筹教育、科技、人才资金政策,重点面向海洋、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生命科学等领域,支持建立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发展工作机制,打造全过程融通创新的生态。聚焦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目标任务,要持续完善促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进一步强化财政引导作用,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更加高效,人才队伍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更加匹配,着力形成“四链”有机衔接、融合发展的工作局面。

新时代新征程,山东财政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增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不断健全教育、科技、人才投入机制,在资金保障、政策支持、体制创新上持续用心着力,推动更高质量实施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一步一个脚印坚决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

来源:中国财政

编辑:王蓓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