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焕新颜:山窝窝的“变身”(上)

摘要 关于姚家峪曾经是一座什么样的村庄,从村民田学琴的生活片段中可以看出一点端倪:她家住山上,婆婆家住山下,穷得两家共用一口蒸锅。有一年冬天,借了婆婆家的蒸锅用,结果下了大雪,山路寸步难行。

关于姚家峪曾经是一座什么样的村庄,从村民田学琴的生活片段中可以看出一点端倪:她家住山上,婆婆家住山下,穷得两家共用一口蒸锅。有一年冬天,借了婆婆家的蒸锅用,结果下了大雪,山路寸步难行。田学琴把麻绳绑在鞋上,才跌跌撞撞地到山下给婆婆送了锅。

有很多数据和坐标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座村子。它距离淄博城区不远,但实在算得上偏僻难行——群山悍然环绕,只有一条泥泞小路从山峪里弯弯绕绕地爬出来。这里的村民说,姚家峪最难的就是说媳妇。哪怕浓眉大眼的俊后生,媒人一听地名也得撇嘴——地方穷,是非多,亲事难成。峪、沟,意思就是大山缝隙里求生存的小村庄。

十几年过去了,曾经穷得叮当的小村庄,修了路,建了新房,还建成了如今远近闻名的红叶柿岩景区。村民在家门口就有了工作——新的故事,就是从好日子开始。

微信图片_20220902090025.jpg

如今的红叶柿岩,秋来万山红遍

说是姚家峪,其实是一片村庄的统称。一座山垒着另一座山,挤挤挨挨的群山里,姚家峪、和尚房村等小村落像豆荚里蹦出来的豆粒,零零散散地躺在一个个山窝窝里。

以前有多穷,田学琴经常会讲起那个关于“一口蒸锅”的故事。她今年61岁,个子高、嗓门大,年轻时候的苦日子把她磨砺得比很多男人还要坚韧。即便是过去了很多年,说起年轻时的苦日子,仍可以一口气说上俩钟头——委屈太多,那个“一口蒸锅”的故事只是寻常苦日子里的一粒芝麻。

在山里生活的艰难是外人难以想象的。山路难行,腿是唯一的交通工具;一旦运气不好生了病,要靠亲戚邻居用椅子抬出去;孩子们上学,小学还能在村里,到了初中路上太艰难,往往读到初中就辍了学。

孩子们生在这里,就像撒一把玉米在地上,自然长大。田学琴家住在崖上,下面就是乱石滩子。有一次女儿从崖上直着栽下去,幸亏掉落的地方没有石头才保住了一命。还有一次,老鼠从被窝里钻了出来,把襁褓里的孩子吓得哇哇大哭——在当地,不时有老鼠啃掉婴儿鼻子的故事流传。

孩子虽然没有大碍,但这个事却让田学琴下了决心:盖房。一定要盖一间不进老鼠,孩子有地方能玩的大房子。

“那时候真穷,孩子他爸是兄弟五个,我们结婚分家的时候分了两间,跟他另一个弟兄共用一个院。”说到这,田学琴嗓门高了一度,“都是老石头房子,潮气得没法住人。我就憋着股劲,想有个我们自己的房子。”

1989年,期盼了多年的新房终于开始动工。那时候,田学琴丈夫在窑上干活,一天都挣不到十块钱。为了省点钱,能自己干的,夫妻俩就不找工人。山上盖房子,最难的就是运砖。托人从县里用卡车运来砖,再用拖拉机运到村口,换成小推车运到山下,两口子肩挑手扛,一筐一筐地挑上去。

田学琴个子一米六出头,体重只有120斤,一块砖10斤沉,她一次能挑10块。从山下到新房地址有100多米,就这样一砖一瓦地挑,一砖一瓦地堆砌,夫妻俩硬是该起来了村里独一无二的一座两层新房子。

和新房一起涨起来的,还有债台高筑。家里拖欠了几千块钱的债务,为了还债,田学琴丈夫外出打工,她留在村里照顾孩子,谋划生计。群山环绕、沟壑连绵的独特地理条件,阻碍了一代又一代居住于群山之中的老百姓寻求发展之路。

这种穷,不是没有钱的贫穷,而是找不到出路的穷。大山把身体被困住了,思想也被困住了。

微信图片_20220902090031.png

红叶柿岩所在的层层大山

凿山

2012年,一把重锤终于砸向大山。

山东华旅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看到了这片美丽山区无限的开发潜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按照规划,姚家峪及其他周边的九个山村共同作为红叶柿岩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进行开发,示范区充分整合博山西山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总方针,全力推进产业、组织、生态、文化、人才五个振兴,真正让绿水青山“带笑颜”。

山东华旅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房利军始终相信,博山这片美丽的绿水青山绝不是“要逃离的农村”,缺少的是运作这些资源的能力。在决定入驻这片山林前,房利军就已经制定好了三个原则:先考虑社会效益,再考虑经济效益;先考虑长远利益,再考虑眼前利益;先考虑当地老百的利益,再考虑公司的利益。

愿景是好的,出发点是好的,路径也是好的。但真正落实到农村,就有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第一个难题,拆迁。

“我不想走,我们的房子是新的,我们建的两层楼,第二层还没住过。”田学琴说,“要拆就拆别人家,我们不走。”

第二个难题,信任。

“谁知道他们是不是就想把我们撵出去,不让我们回来了。把我的地占了。”姚家峪的村民盖恒芝说,“当时说是占地了以后给钱,但今年给,还是明年给,后面万一没了呢?”

第三个难题,观念。

“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这里住。再穷也是我们自己家。”姚家峪村村民冯作芳说,“家里老人不同意,说走了就没有根了。”

田学琴不想搬,但丈夫主张搬——他回到公司的工地上干活,了解了规划的目标和蓝图后,第一批就在拆迁的同意书上签了字。

就这样,一户户,一家家,和搬迁工作同时进行的,还有隧道的施工:为了解决红叶柿岩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所属的域城镇各个村庄间的互通问题。2012年,华旅公司投入2000多万元打通了第一条隧道——淋漓湖隧道,而这条隧道后来也被称为山东首条民营大隧道,房利军也成为了山东民营企业家投资打隧道的第一人;2017年,和尚房隧道,也就是目前红叶柿岩景区内的“时光隧道”实现通车;目前,还有正在进行中的连接姚家峪与马公祠的第三条隧道。

“待上述3条隧道全部打通后,红叶柿岩景区目前覆盖的姚家峪、和尚房、马公祠、樵岭前、白洋河、岭西这六个村将彻底现实互通,村民出行将不再需要翻山越岭。”开车行驶过隧道,沿着红叶柿岩十八弯山路一路行驶。山脉绵延,到了山顶,房利军指着两侧的风景,“这半山是红叶,另外半山是梯田。这是不能复制的美景,只有博山才有。”

微信图片_20220902090036.jpg

如今居民的幸福生活

隧道通了,老百姓心头的光也亮了。村里人渐渐认识到,开发,是真心为村里着想,只有发展,才能让子孙后代有未来。曾经阻碍了世代博山人的大山,如今正成为金山银山——

国际一流的设计团队来了,坚持高标准规划设计,保持乡村“原色”,保护山水原貌。对和尚房村、姚家峪村、石坞村进行整村开发,在原有村庄建筑基础上融入时尚元素,打造特色民宿集聚区。

热火朝天的施工队伍开拔了,依托万亩红叶、万亩梯田等资源,打造出山东最美公路“禹王路”和鲁中最美“城市阳台”。

顶尖文化团队入驻了,依托深厚的陶琉文化、丰富的山水资源,链接《中国国家地理》、新旅界等能为文旅目的地赋能的优质高端模式,打造国内文旅融合新样板。

三代人

姚家峪村村民冯作芳第一天搬进楼房的时候,高兴得睡不着觉。“没想到住上这样的大楼,就寻思一辈子都住在老房子了。”

125平米的三室两厅,电梯房,南北通透,出门就是红叶柿岩景区。房子都是装修好的,买点家具就能拎包入住。

不处在冯作芳的境遇里,很难理解这个房子对他们家庭的意义。在当地农村,家里有儿子的人家,给儿子在城里买房基本上算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是儿子买不上房,就娶不到媳妇,安不了家。父母在村里也跟着抬不起头。

冯作芳两口子都是出过大力、受过大罪的人。日子辛苦,她也去煤矿上拉过车,顶着烈日干活,拉一车挣几块钱。一年到头地里刨食,也只能算混出个温饱,给儿子在老家盖房不好说媳妇,在城里买房又根本买不起——现在,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随着红叶柿岩景区的发展,老房子拆迁出了两套房子,可以选择市区,也能选择原地安置。冯作芳和老伴觉得故土难离,选了原地安置,又给儿子在市区选了一套做婚房。

同样搬上楼的还有田学琴等一众老邻居。她家也分到了两套房,窗明几净,有自来水和“双气”,“确实是日子好了,应该搬家。”

安居也要乐业。红叶柿岩景区开始运营后,田学琴和冯作芳都成了景区内的保洁工作人员,每个月有1200多元的工资收入。说起在景区上班,她们喜欢用“在村里”,“在家里”这样的坐标定位,因为这就是她们的家,“就跟打扫家是一样的。”

“老百姓一辈子图啥呢?”冯作芳说,“公司给我们老人每个月发500元补贴,儿子结婚不用为房子发愁,小孩上学每个月还发交通补贴,三代人的人生大事都解决了。”

田学琴和冯作芳下班以后,就穿上统一服装到老颜神街跳起广场舞。村里的老人都告别了从前天天坐炕头、站村头,数着人头看日头的日子。

微信图片_20220902090041.png

村民都搬到了干净整洁的楼房

在这条山村求变的道路上,没有人被落下。和尚房村于2012年启动护改开发,上恶石坞村于2019年开发,整个搬迁工作一直持续到现在。如今,330户村民住在两到三居室的楼房,在“桃花源”一样的风景里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村里大部分在家的村民,尤其是中老年人,都在景区里找到了工作。

“老人的安居和快乐,最能反应整个社会的幸福和安乐。”房利军觉得,老年人问题解决了,才算真正解决安居问题。

绿水青山带笑颜

过去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现在陆续返乡就业、创业,人人有事干,老家也能安居乐业;过去村里的老年人种田为生、生活拮据,现在女55岁、男60岁以上村民每月均可领取500元生活补贴,逢年过节还有各种福利;过去,一些村民对外来人冷脸相对,不喜欢与外界来往,现在村民见到游客笑脸相迎,主动打招呼问好……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民风的改变。“乡村振兴所解决的农村问题,说到底就是老百姓的问题,而老百姓的问题不仅仅是口袋的问题,还有脑袋的问题。民风的改变,也改变了村风,只要民风、村风变好了,想再穷回去都很难。”房利军说。

不仅如此,景区里还建起了照相机博物馆、鲁菜博物馆,并邀请本土非遗文化传承人建立工作室等等。整个红叶柿岩旅游示范片区通过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实现了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更是充分盘活了乡村沉睡资产、资源、文化、古迹。

微信图片_20220902090046.png

昔日穷山沟,变成美丽景区

一企带九村的示范效应正在凸显。华旅公司与博山区域城镇和尚房村、姚家峪村、岭西村、上恶石坞村等周边9个山村“抱团”创建了全国首个村企联合党委,以组织振兴强力带动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和文化振兴,以企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凝聚各村优势力量,共同打造红叶柿岩旅游示范片区。

2021年,景区带动周边返乡村民约500人再就业,营业收入超过6000万元。在这片总占地近21平方公里的山林里,成功打造出了乡村振兴的“红叶柿岩”样板,不仅辐射带动了周边10余个村、上万村民增收致富,还通过链接高端文旅资源,使占地3000余亩、总投资9亿元的红叶柿岩景区项目成为了国内文旅融合新样板。

华旅公司副总经理于峰的办公室里有两幅图,一幅是乡村建设,一幅是景区建设。“我们已经勾勒出一幅蓝图框架,未来会把这张蓝图绘到底,把乡村振兴实打实地做下去。”如今,山村发展的框架已经成型,对于曾经翻山越岭的村民来说,没有什么高山不可翻越。

红叶柿岩景区的繁荣和发展,远远不是区域乡村振兴工作的结束。一个更宏大的计划还在建设之中——

“现在只是做了一个小片区,下一步还有三环五期十年的工程,促进乡村振兴。我们希望通过第三产业带动第二产业,推动第一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做城乡融合的示范区。”于峰说,当地的万亩梯田将重新修整利用,形成田园综合体,发展智慧化农业,为老颜神美食街提供食材。

微信图片_20220902090052.png

老颜神美食街人流如织

不过,这样美好的蓝图和愿景,依然是存在着重重困难和考验。

“资本的目的是追逐利润,如何真正让资本赋能,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房利军说,一个红叶柿岩景区火了,仅仅只是开端。想要真正盘活乡村资源,让更多像姚家峪、和尚房这种在时代浪潮中凋零的小村落重新焕发生机,已经不仅仅是一家企业能够解决的问题。

“我们在尝试着探索出一条路径,在保留绿水青山、保留博山文化的同时,能够将资本引入,将这里建设成为一个自驾旅行的旅游胜地,不仅能让外地人来博山旅游,还能吸引外地人来博山安家。”房利军说, 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这五大振兴绝不是一个口号,而是目标,自己希望能蹚出一条路径,解决乡村振兴“输血”和“造血”之间的矛盾,“这些很难,但是只要是开始做了,就会有改变。”

作为约定,房利军邀请记者等秋天再回红叶柿岩,“半山红叶,半山梯田。”他笑着说,言语里充满自信,“这样的风景,你只能在我们博山看到。”

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郭春雨 李静 李岩松 高广超

编辑:刘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