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山:一个山区镇的“抱团”发展实践

摘要 淄博市博山区博山镇远离市区,山、河赋予了博山镇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但也带来了地少、交通不便、生产分散、信息闭塞等诸多不利于发展的因素。

淄博市博山区博山镇远离市区,山、河赋予了博山镇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但也带来了地少、交通不便、生产分散、信息闭塞等诸多不利于发展的因素。

为了破解发展难题,博山镇围绕产业整建制推进联村党委建设,“抱团”发展带动9个村的村民走上致富路。记者近日蹲点博山镇,了解这个山区镇的乡村振兴实践。

“火车头”带动好“钱景”

“走!出发。”早上7点06分,在博山镇上瓦泉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金成刚吃过早饭,便吆喝记者一同前往位于村东山坡的榛子园,准备和施工队商量修路的事。

“还得想办法把看护房前面的空地扩出去一块,等以后用来晾晒榛子。”王金成打开车窗深嗅两口清冽的空气,小声嘟囔着。

从空中俯瞰,千亩榛子园连成一片,从山脚下一直延伸到半山腰;走在榛子园里,喷灌、滴灌等设施一应俱全,树上的榛子已经在国庆节前完成采摘。高1至2米的榛子树树干只比成年人的大拇指粗点,但在王金成和上瓦泉的老百姓看来,却是名副其实的“致富树”。

2018年初冬,上瓦泉村开始试种榛子。“榛子的果实经济价值高,既可以作为鲜果出售,也可以晒干后当干果卖,容易长期保存。”王金成说,随着扶贫资金、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的注入,适应了上瓦泉水土的榛子树很快便在山坡上铺展开来。

村民刘拥华笑着告诉记者,今年最先种下的一批榛子树,50亩地收获0.6万多斤果实,鲜果卖了4万多元。要知道,进入盛果期后的产量大约是现在的10倍,由此带来的收入增加可想而知。

对榛子产业,瓦泉片区联村党委班子想得更远一些。他们近期瞄准的是榛子粗加工市场——榨油、做糖果,远期则瞄准了各种具有食用和保健价值的榛子提取物。

榛子试种成功的消息,给上瓦泉的村民吃了一颗定心丸,也让片区其他村庄看到了这个新产业的“钱景”。

产业兴则乡村兴。上瓦泉是有名的“有机之乡”,更是如今瓦泉片区乡村振兴的“火车头”。过去上瓦泉的特色种植引来了周边村庄的效仿,整个片区的特色种植、果蔬采摘得以逐渐形成产业。如今有了联村党委的牵头,片区集中土地、人力等资源,把产业做大做强成为各村的共识。

1月到5月草莓采摘,3月到5月樱桃、油桃、蓝莓采摘,6月到7月葡萄(早熟品种)采摘,7月到10月水蜜桃、黄桃、猕猴桃、苹果采摘,11月到12月葡萄、蔬菜采摘……经过多年的发展,瓦泉片区已经实现了一年四季瓜果飘香。

联村党委,强弱“抱团”谋发展

与许多地方一样,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要求,博山镇大村与小村、强村与弱村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凸显,普遍存在着“弱村难发展、强村难突破”的问题。

2019年,博山镇开始在拥有猕猴桃产业基础的南博山片区和榛子产业基础的瓦泉片区,试点推行产业联村党委建设,突出以产业发展为支撑,聚合村级资源,促进连片打造,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20年6月,博山镇开始整镇制推进联村党委、构建农村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按照“地域相邻、人缘相亲、产业相近、生态相依”的原则,将全镇规划为六大片区,建成六个联村党委。

“我们以联村党委为基础,在全镇构建了‘镇党委+片区联村党委+村级党组织+网格’的四级联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促进了强村带弱村、富村带穷村和联村基础设施一体化、便民服务一体化、村级治理一体化、经济发展一体化。”博山区委副书记、博山镇党委书记朱玉友说。

猕猴桃是南博山片区的主要产业,在最近两年内,南博山片区猕猴桃种植园的水肥一体化普及率提高到了80%,浇水施肥的人工投入减少了近四成。

“为了解决普通猕猴桃抗倒春寒能力差的问题,同时也为了打造博山镇的独有优势,我们今年试种了新品软枣猕猴桃,效果非常不错。”博山镇人大主席孙兆杰说。

同时,为了延长猕猴桃的“货柜期”,联村党委在南博山中村建设了800立方米的冷库,能使猕猴桃的销售时长延长2个月,充分抢占中秋、国庆市场,每年效益增长远超10万元以上。

青年回乡,乡村振兴有奔头

年轻人不愿意回乡,农村老龄化、空心化是绝大多数农村面临的现实问题,博山镇也不例外。

位于博山镇东北角的郭庄西村,淄河冲积带来的肥沃土壤,曾经使这里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蔬菜之乡。然而,“土豆+白菜”的种植模式很难实现村民稳定增收。且村里常住人口中,超过一半是60岁以上的老人,种植蔬菜的人力远远不够。

急需调整种植结构的郭庄西村,在2018年迎来了由政府投资的孝水源猕猴桃示范基地项目。300亩优质土地通过流转的方式,集中交由孝水源使用,郭庄西村则因此每年可收入20万元土地流转费。

“示范基地不但让村集体有了一个稳定的增收渠道,还解决了不少村民就近就业的问题。”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马兆强说。

而示范基地项目落户郭庄西村,不仅因为这里有山区难得的连片肥沃土地,更得益于马兆强的积极争取。

2014年11月,“90后”马兆强当选郭庄西村村委会主任。“90后”年轻人回家乡参选,一度成为当地人热议的话题。后来书记主任一人兼,马兆强成了1300多名父老乡亲的“带头人”。去年,年仅25岁的返乡大学生杨梦莹当选村委委员。

如今,在年轻人的带领下,郭庄西村积极争取继续在博山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项目”中崭露头角。郭庄西村东南方向有一片约500亩的一般耕地,在完成土地整治和流转后,这里将建设郭庄片区高标准生态农业项目。一期工程将先建设组培实验室、现代化蔬菜种植大棚和冷库等项目。项目全部建成后,这里将成为一个集育苗、种植、采摘、储存、销售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项目。

记者了解到,博山镇近两年实施“育苗”工程,2020年年底换届前全镇共储备后备人才116名。在2020年年底的基层换届选举中,博山区多名“80后”“90后”成为村“两委”主力。在博山镇,各村“两委”成员的平均年龄下降了2.8岁,实现了连续3届下降,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增加了20%。

村“两委”年轻成员的新观念、新思路,给郭庄西村的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一个个增收项目的落地,让郭庄西村村民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回乡的年轻人,也逐渐赢得了信任、增强了自信。好日子还在后头,这背后是村民们不断加码的信心。

采访结束,马兆强邀请记者明年开春一定要再来村里转转,看看这里的变化。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马景阳 韩凯 刘磊  孙兆杰  徐慧

编辑:刘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