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美术馆一层展厅,一头冲劲十足的“奔牛”颇为吸睛,这就是此次新年大展的特邀作品《牛转乾坤》,画作的美好寓意让观众们频频按下快门。在牛年春节即将到来之时,记者采访了著名水彩画家陈坚,听他讲述这幅《牛转乾坤》背后的创作故事。
“奔牛”鼓舞人 牛年奋勇向前
为迎接牛年到来,中国美术馆新年大展“美在耕耘”展出了近600件名家“牛”作,其中大部分都是馆藏经典。“这些藏品大多是田园生活中默默耕耘的牛,有老黄牛、拓荒牛、孺子牛,但还真的没有一头‘奔牛’。我觉得新时代需要一种憧憬、一种力量,所以邀约陈坚专门为这次展览创作了一幅‘奔牛’。”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告诉记者。
这个想法和陈坚的创作思路不谋而合。“因为过去的一年确实太艰难,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盼望着牛年的到来,希望能转转运。”
陈坚向来擅长画人物和风景,对动物题材较少涉猎。这次为了画牛,他特意看了很多名家的经典作品,结果发现,“在中国绘画史上,画牦牛的不多,画奔跑的牛更是几乎没有”。经过一周的构思,画了很多小稿,陈坚最终确定以奔跑中的牦牛为主体形象,来完成这幅《牛转乾坤》。“以往国画中的牛大多是温顺的、诗意的,而牦牛是在恶劣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具有和自然抗争的狂野之感。”
很多人以为画牦牛难在画出毛的质感,但在陈坚看来,真正的难点在于画出牦牛的精气神,“它带给人一种奋勇向前的精神和干劲,这种劲儿也是大家在迎接新年时最需要得到的一种鼓舞。”
这头牛藏着画家20年的帕米尔情结
《牛转乾坤》中的这头牦牛身材壮硕、四蹄腾空,浑身的毛都因奔跑而飞舞着,极具动感和冲击力。这样的生动描绘,源于陈坚20年来在帕米尔高原的采风积累。“刚到帕米尔时,看到牦牛是很惊奇的,尤其是看到塔吉克传统的竞技项目‘牦牛叼羊’,异常欢乐和激烈。”
从上世纪90年代末首次踏上帕米尔高原至今,陈坚几乎每年都会风雨无阻地前往采风,他的人物画也以描绘新疆塔吉克族为主。此次新年大展中就有他的一幅人物画《鹰笛》正在展出。“那里虽然不发达,但人与自然非常和谐,尤其是塔吉克人身上独有的精神气质,让我特别想用画笔去挖掘。”每次去采风,陈坚总要拍很多照片,回家后他会冲洗好、装上相框,一一寄到写生对象的家里。令他感动的是,有些塔吉克老乡会把十几年前的老照片一直挂在家里。而每到陈坚要到访的日子,老乡们就会早早地在路口守候。面对这份质朴的感情,陈坚好几次忍不住落泪。
相处的日子久了,他观察到当地很多孩子还穿着露脚趾头的鞋,家家户户因为高原阳光刺眼而患有眼疾,于是每次前往时他都会找一辆车,装上各种尺码的鞋子、衣服和墨镜送去。“虽然微不足道,但孩子们能高兴很久。”他说,自己因为画塔吉克人而出名,所以会一生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
疫情期间 画了100幅作品
因为疫情,陈坚在2020年不得不暂停了去帕米尔的行程。他从北京回到家乡青岛,一待就是整整九个月。“去年二月,我的好朋友、湖北水彩画家刘寿祥因新冠疫情在武汉逝世,这对我打击很大,也让我开始思考生命,珍惜每一天。”
九个月的时间里,除了陪伴老母亲,陈坚一直在持续地研究崂山、画崂山。“虽然疫情限制了大家的出行,但对画家来说,反而给了我难得的一段沉浸在创作中的时光。我每天八点开始工作,一直到晚上十点,过得非常充实。”在画到第100张作品时,他感觉,自己逐渐找到了崂山精神的魂——“险、秀、仙”。
在陈坚看来,艺术如同探矿,需要执着地去挖掘,动用全部情感去创作。“青岛是我成长的地方,北京是我工作生活的地方,而帕米尔则是我的安魂之处。”他盼着,在疫情得到控制之后,能再次踏上帕米尔的土地,见一见久违的老乡们。
怀着对牛年的美好憧憬,他在《牛转乾坤》的右下角写下了这样几行小字送给观众们:“相信我们的生活一定会‘牛转乾坤’,更加美好,霸气威武的牛年迎接大家进入一个美好的新时代。”(北京晚报记者 李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