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花红柳绿、碧水环绕,莲叶田田、荷香四溢,雨后的高青县蓑衣樊村更显水乡风韵。
每天早上,51岁的卢金霞送走自家民宿的客人,清洁完房间卫生,总喜欢围着村子转两圈。村东广场的游船码头是她的落脚点。这里离天鹅湖国际温泉慢城最近,游客也最多。热情好客的卢金霞经常免费当起导游,同时将自家的民宿推荐给游客。
蓑衣樊村位于黄河南岸,三面环水、植被丰茂,与村东的天鹅湖国际温泉慢城融为一体,这些年成为都市游客心目中的“诗和远方”。很难想象,2011年,蓑衣樊村还是远近闻名的省定贫困村。
这个只有167户587人的小村,由于地处沿黄土地浸渍区,粮食收成寥寥,村民只能靠种稻打鱼为生,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增收途径有限。蓑衣樊村党支部书记司国营告诉记者,2011年前后,村民人均收入不过2000元左右,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
卢金霞嫁到蓑衣樊村那年,尽管早就做好了过穷日子的心理准备,但一进新家的门,还是傻了眼。“家里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婚房的摆设都是临时借来充当门面的。”每到春天粮食青黄不接时,总得找娘家接济。
为了增加收入,不服输的卢金霞做起了馒头生意,还学会了理发的手艺。十几年下来,功夫没少下,却始终摘不掉贫穷的帽子。
转机发生在前些年。“县里凭借咱当地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在村内修鱼池、挖藕塘、种稻米,对村路、民居统一进行了设计改造。”司国营说,村里的致富能人还带头开发了湿地泛舟、稻田钓蟹、果蔬采摘等乡村旅游体验项目。
政策扶持下,村里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完善基础设施,美化村居环境。“虽然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政府有支持,党支部带着干,咱还有啥可担心。生态就是咱蓑衣樊村的最大优势,何必端着金饭碗找饭吃。”作为蓑衣樊村致富“带头人”的刘树海选择返乡创业成立旅游公司,准备大干一番。
嗅到商机的卢金霞,率先将家里6亩地全部流转给合作社用来发展有机水稻种植。村里要打造第一批农家乐和民宿,卢金霞抢先报了名,宽敞明亮的正房经过装修改造,安置了10个床位,成了温馨的家庭客房。
2018年国庆节,在震天响的锣鼓声中,卢金霞家的民宿正式开门纳客,当天就有2个家庭8位客人入住。去年一算账,光民宿就给卢金霞家带来了10多万元的收益。“一年的民宿收入就超过了之前十多年,儿子在城里的房子就是民宿给俺挣来的。”卢金霞说。
除了民宿,给她家带来丰厚收益的还有流转出去的土地。合作社通过采取稻渔立体种养新模式,农作物与水产品共生共养。米凭虾蟹贵,出产的黄河蟹田米因绿色有机、口感好卖到了十几元一斤,而且稻田虾、稻田蟹的价格也高出市价不少。除却土地流转费,卢金霞还能领到合作社的分红,仅土地收益就超万元。
“穿蓑衣,戴斗笠,卷起裤管,风里来雨里去,泥水中刨食……”记忆中不堪回首的穷苦生活片断,曾是卢金霞心里的痛楚,现在却成了乡村旅游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每逢插秧时节,城里人成群结队来到稻田里,在蒙蒙细雨中穿起蓑衣、戴上斗笠,去体验农事。卢金霞在岸上耐不住诱惑,也卷起裤腿,跳到水中过过瘾,然后和游客们说说笑笑回到自家民宿。
随着蓑衣水乡声名远播,游客多了,蓑衣樊村突出党建引领,文旅项目、农旅项目不断推陈出新,村里先后建起了“农村大席”主题的食堂、家庭式个性化服务的养生小木屋和“农村大炕”风格的蓑衣客栈,村内直接从事旅游餐饮住宿服务的超过400多人,农家乐达到80多家。住民宿、钓龙虾、捉螃蟹、乘船戏莲、研学度假,成为省内外知名的旅游明星村、网红打卡地。
卢金霞变得更忙了,“好生态就是咱老百姓的饭碗,接下来俺准备把自家的民宿改造成特色精品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