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是人类永远的敌人吗?”7月15日在上海科技馆开展的“命运与共,携手抗疫——科技与健康同行”原创科普展,让每个进入展厅的观众反复思考和回答着这个问题。这个由上海科技馆整合各方社会资源策划主办的科普展,将持续展出四个月。展览不仅讲述了病毒的前世今生,也梳理、分享了中国的抗疫经验,思考病毒如何影响人类文明进程,以及未来如何与病毒长期共存。据悉,此次展览的“病毒星球”部分内容将在第三届进博会公共卫生防疫专区亮相。
这个展览传递着一些非常基本却又常被人们忽略的常识:作为最原始的生命体,病毒占据地球的历史要比人类悠久得多。病毒所具有的强大进化能力,使得它能够跨物种传播,并在各种恶劣条件下顽强生存。作为构成地球生态圈的重要一员,病毒其实与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生物共生共存。尽管它是迄今为止人类最难驾驭的一类病原体,但它同时又可用于消除有害生物、构建外源基因表达载体,由此造福人类。
在中国美术学院为展览特地赶制的20个玻璃“病毒”展台前,不少观众驻足流连。领衔创作该作品的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玻璃艺术家郑闻卿告诉记者,今年三月,她接到了上海科技馆的邮件,希望能创作一系列艺术作品来表现病毒的形象。“当时受疫情影响,学生都没返校,我们就先在网上沟通创作方案。”她说,根据科技馆提供的病毒模型,他们采用灯工工艺,利用玻璃的通透和丰富色彩,纯手工精心细致打造出了病毒模型系列。
和病毒进行一场免疫对抗赛、试试用一张纸折出二十面体的病毒、自己动手做一个口罩……展览现场,观众可以亲自动手,通过与机器人的互动、多媒体游戏,将更多关于病毒的认知装进心里。
“抗疫”记忆是病毒科普展中浓墨重彩的一部分。“一米,是爱你的距离”“疫情不散,我们不约”“再闷两周,把病毒‘闷死’!”当这些不断提振着上海市民防疫信心、指导防疫措施的“金句”出现在展板上时,观众内心有了一种被历史定格的庄重感。
主办方还将“火眼”实验室的模型、方舱医院的帐篷,搬来了展览现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每一个人都是战士。除了这些硬核战“疫”的场景,策展团队还征集到了在口袋中被揉皱了的小区出入证、用手机拍下的温暖瞬间等记录着疫情中鲜活生动的一个个生活痕迹。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表示,希望这个展览能够成为这段特殊时期的一个见证,承载大家对抗疫必胜的期望和信念。
据了解,展览还将推出共享简易版、巡展完整版及线上全景展等丰富多样的展示形式,共享简易版将于一周后在崇明区科技馆展出。未来,还将在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场馆共享展览资源,进一步扩大科普辐射面和影响力。(文汇报记者 许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