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签35次字,再优秀的人才也要打“退堂鼓”

摘要 日前,有两则与人才相关的消息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一是一名教师入职某西部高校,需要找12个校领导和23个职能部门处级干部在报到通知单上签字,迟迟未能办妥;二是西部某省人社厅以“盖章”倒逼相关部门审批,今年...

日前,有两则与人才相关的消息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一是一名教师入职某西部高校,需要找12个校领导和23个职能部门处级干部在报到通知单上签字,迟迟未能办妥;二是西部某省人社厅以“盖章”倒逼相关部门审批,今年1月该省发布第一批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告后,历时5个月才完成第一个引进博士的“备案”,到7月底还没有引进1名高层次人才,省委日前对省人社厅严肃问责处理,5名干部受到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

t01525eb41beec6df00.jpg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当今社会,人才是发展中最活跃的要素,是决定战略成败和国家兴衰的最根本的要素,人才强国战略是实现国家强盛的第一战略。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引才政策竞争激烈,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自然环境等条件相对落后,然而越是后进的地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大越迫切,越应当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留住更多人才,尽快缩小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然而从上述两则例子可以发现,尽管西部地区求贤若渴,但长期以来却难以“解渴”,是因为现实中仍存在不少掣肘人才引进、培养、发展的因素。

人才引进难,是西部地区面临的首要难题。越是难引进,就越不应该在这一环节上再设限设卡。如果在东部地区可以轻易实现“最多跑一次”,到了西部地区却要为了入职签35次字、找相关部门盖近10个章,再优秀的人才也要被吓得打“退堂鼓”。这次该省省委对省人社厅在全省进行通报批评,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就是表明了鲜明的态度:必须破除人为设置的“中梗阻”,为引进优秀人才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

引得来“凤凰”是基础,但引才的各项优惠条件应具备可持续性。西部个别地区在吸引人才时,开出格外“诱人”的条件。然而,这样的“优待”是否具备可持续性,会不会引来本土干部心理上的不平衡,导致外来的人才“水土不服”、难以融入当地?因此,当地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决不能轻易做出难以持续的“许诺”,应当视本地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地开出引才条件,充分调动本土人才和引进人才的积极性,使其互补互持、合作共赢。

用得好“凤凰”,尽可能创造各种条件让人才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才能留得住人才。人才既要引得进,还要留得下。毋庸置疑,当初一些年轻人作出奔赴西部的选择时,一定是怀揣满腔热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但是,要想真正长久地吸引住人才,让人才留下来,最终还得让英雄有用武之地,创造出能激发他们出色才智的机会和条件,为其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和公平的发展环境,令其在投身西部大发展中找到获得感,实现人才成长与当地发展的双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对西部地区来说,吸引住人才、培养和使用好人才,努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氛围,才能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何海丽002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