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在全院开展了“辉煌70年·感动在身边”主题宣传活动。征集并宣传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医院各个岗位涌现出的一批有影响力的先模人物,多角度展示医院的发展历程,进一步增强医院职工的荣誉感和凝聚力,使之成为推动医院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白大衣,蓝马甲。一双鞋走遍蜿蜒的山路,承载生命;一只药箱担负责任的份量,深孚众望。赤诚守护村民的健康,蓝马甲映照出“第一村医”的健康扶贫之路。
“山里的路太难走,到村卫生室的路看似不远,但对于生活在山里的老人们来说却好比登天,我宁可自己多走点,让老百姓少跑些腿……”
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派驻沂源西里镇蝙蝠峪、公家场和石拉三个村的“第一村医”张聿涛,驻村近半年来他大部分的时间都穿梭在崎岖蜿蜒的山路上,面对村民对健康期盼的眼神,这位年轻医师的脚步从未停歇。
张聿涛有两个孩子,大女儿5岁在上幼儿园中班,小儿子刚满一岁,年近七十的父亲还做了直肠癌造瘘手术。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张聿涛打心里舍不得。但为了“第一村医”健康扶贫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张聿涛顾不得家里的困难,一头扎进了山沟沟里,在到任之初的一个半月里,他平均每天步行近10公里,一个月就磨破了一双鞋,迅速摸清了三个村的村民健康状况。针对重点人群,再上门巡诊,帮村民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并积极协调提供就诊和转诊绿色通道,实实在在去解决重点人群“看病难”的问题,还兼顾了科普宣传和卫生健康政策的宣传工作。虽然是一拖三的驻村模式,但张聿涛在村民中影响范围早就传遍山区周围的十里八乡。
台风“利奇马”肆虐时,张聿涛排除万难,不顾危险奔赴一线,与当地群众一起共抗台风。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贫困户倒塌的房屋进行理赔和整修,消毒蓄水池,进行灾后次生健康问题的宣教,进行雨后饮水卫生、肠道传染病预防、防蚊灭蚊等知识宣教,确保了山区群众健康安全。
行走在蜿蜒的山路间,质朴的情怀,亲切的话语,张聿涛已然和村民打成一片,与村民缔结起了深深的感情。
蝙蝠峪村地处淄博市的最南端,与沂水县仅有一山之隔,是有名的贫困村,村里多为留守老人,就医十分不便。蝙蝠峪村涝窝片距村卫生室有1.2公里,村里的贫困户王老太今年79岁了,患有双膝骨性关节炎,下地行走困难,血压控制也比较差。张聿涛在驻村巡诊中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在给老人进行了仔细查体评估后,联系医院骨科为王老太制定了治疗方案,并申请到一个免费膝关节置换的名额,但因其思想保守,最终手术没有做成,不过却在他们心间架起了一座温暖的桥。张聿涛积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家里给王老太用温针灸膝五针并配合医院的骨痹散外敷方案进行了保守治疗,并定时监测她的血压、监督服药,还趁着到家里治疗的时机,帮她干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经过一个多月的持续治疗,王老太也能拄着拐杖下地到院子里走走路了,她的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之后,张聿涛每周给王老太送药时,总能看到她在门口张望,说“张大夫,这几天没见你,都想你哩,我得谢谢你呢,我这腿好多了!”张聿涛从王老太的眼神里看到的不仅是对一名医生的信赖,还有亲人般的温情。
石拉村没有卫生室,路是最难走的,张聿涛在巡诊的路上,不幸摔伤了骶椎。钻心的疼痛也没让他退缩,他放弃了病休假,忍着疼痛坚守岗位,就是想着为村民健康能多做一点。为了能让村民随时联系到“第一村医”,得到及时的救治,张聿涛印制了500张包含个人照片、联系方式、工作职责内容的宣传画,利用入户巡诊的时机张贴到村民家中的墙上,让村民有事就能及时联系到医生。石拉村尚书沟的张女士晚上腰疼的受不了得了,情急之下拨打了张聿涛的电话。他顾不上自身的疼痛,从蝙蝠峪村驱车2公里,又步行近一公里的山路,用了近30多分钟赶到张女士家中。查明病情后,他利用手法复位快速缓解了张女士的病痛。
很快“第一村医”不畏路难夜诊入户,手到病除的消息传遍了附近几个山村,村民通过电话主动联系张大夫的也越来越多。近半年来,张聿涛先后入户为行动不便的群众上门诊治200余次,成了山区群众健康的守门人、永不断联的蓝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