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城市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张店区车站街道聚焦居民需求,创新“专业社工+项目”服务模式,通过资源整合、专业赋能与项目化运作,打造“15分钟服务圈”,推动基层治理向精细化、专业化、可持续化发展。
“阵地+市场化” 激活社区资源潜能
打造服务阵地,破解空间难题。针对服务阵地短缺难题,在专业社工引领下,街道打破传统思维,实施空间再造工程。通过多方协商机制破解资金、手续、民意三重困境,将铁路小区原废旧垃圾站打造为3000余平米集医疗、康养、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城南社区邻里中心,构建起多功能服务枢纽,为开展多元化服务提供阵地保障。
引入市场模式,满足多元需求。城南社区邻里中心建成后,街道引入“以空间换服务”市场化机制,由专业社工团队多渠道召开“合伙人供需见面会”,通过专业视角筛选优质服务商,让居民与“合伙人”面对面沟通,最终吸引20余家“常驻+流动”第三方服务机构,并通过合伙人收益按比例反哺社区,实现“自造血”运营模式,为居民提供低偿超值服务。
成立发展基金,激活社会资源。街道在邻里中心建立联席议事、准入退出、信息公开等三项管理机制,并在市委、区委组织部的指导下,由专业社工推动成立市慈善总会“社区发展基金”,月均接收社会捐赠1.2万元,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团队+专业化”,构建服务支撑体系
培育志愿力量,激发志愿活力。在现有专业社工志愿力量基础上,建设“社会志愿组织共享之家”,完善志愿服务组织联盟,搭建志愿者交流平台。构建街道总队—社区分队—网格团队三级联动志愿服务体系,确保志愿服务力量配置更精准高效。
培养社工人才,提供专业服务。车站街道在工盛社区创新打造全市首家“社工学院”,联合向未来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等专业力量,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体系。通过案例教学、模拟实践等多元培训模式,系统培养持证社工人才,壮大专业社工队伍,同步建立“课堂培训+社区实训”双轨机制,推动学员参与社区治理项目,助力基层治理队伍专业化建设。
激活联动模式,推动多元共治。建立跨领域志愿服务联盟机制,引进治理型、经济型、公益型、自治型四类合伙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形成政府引导、专业社工支撑、社会力量协同的“幸福邻里合伙人”生态圈。目前已整合张店区医院、尚和致中教育等42家机构资源,构建起覆盖医疗健康、教育培训、商业服务等多领域的战略协作网络,形成“需求对接—资源匹配—服务落地”全链条运作体系,实现志愿服务效能提升37%,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活动+项目化” 深化社区治理效能
收集需求清单,打造服务项目。该街道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联合社区开设书法、声乐、舞蹈、瑜伽、太极拳等多门课程,并针对辖区内学生安全、邻里纠纷、消防安全、养老难题等民生痛点,精准设计推出以专业社工为主导的“老伙计”安全巡逻、“敦亲睦邻 和美车站”、“火焰蓝+志愿红”、“情系夕阳·陪伴有我”等12个志愿服务项目,全方位满足群众需求。
强化五社联动,实现项目系统化。该街道以工盛社区为创新实践基地,深化“五社联动”机制,构建“1+4+N”社区治理体系,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打造红色治理阵地,延伸形成“精准服务供给链”“多元共治生态圈”“协同服务共同体”“民生品牌矩阵”四大板块。系统推出“银龄学堂”“守护成长计划”等16个标杆服务项目,构建覆盖全龄段的民生服务体系。通过引入专业社工及专业机构力量、培育社区自组织2个,联动淄博戎耀艺术团等志愿团体,实现服务人次突破1.2万,居民满意度达96%。
完善激励机制,实现人人共享。实施“志愿者暖心行动”,联合辖区医疗机构通过定期体检、心理讲座等方式为志愿者提供全方位关爱支持。依托街道“1+6+N”志愿积分通积通兑平台,打通商超消费、物业兑换、健康体检等兑换场景,形成“服务记录—积分兑换—荣誉激励”的可持续模式。通过选树“闪亮志愿者”“先锋志愿队伍”等,形成典型引领的倍增效应,激励更多群众投身志愿服务,推动志愿服务向制度化、常态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