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勇传、周克崧、刘永才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维民等30名院士、200名专家齐聚山东省淄博市参加第十八届中国(淄博)新材料论坛,与淄博及相关企业洽谈合作。
其间,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所与淄博市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山东大学与淄博市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中科院兰化所刘维民院士与淄博高新区管委会、桓台县东岳集团签订共建淄博高端合成润滑材料创新中心项目协议;张勇传院士与张店区山东齐永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氢能源制氢机、加氢机的研制项目合作协议;都有为院士与淄川区淄博永晟精陶科技有限公司签订联合共建实验室合作协议;青岛科技大学副校长刘光烨与淄博鲁华泓锦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共建青科鲁华军民融合新材料产业园协议......等等。
从老工业城市到新材料名都,18年来,淄博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集聚新材料产业项目落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华丽蜕变,新材料之花开遍淄博。
曾几何时,作为依靠资源发展起来的老工业基地,淄博面临发展的瓶颈,资源逐渐枯竭,淄博传统工业转型路在何方?
淄博市委书记江敦涛走马上任半个月来,马不停蹄深入到企业、科研机构等一线调查研究。“淄博是现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工业基础雄厚、工业体系完备、工业氛围浓厚,正处在产业转型、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高端人才的支撑,技术创新的驱动。” 江敦涛表示,目前,淄博正在以创新绿色、动能转换优存量,以“双招双引”、高端引领扩增量,以自我革命精神深化工作流程再造,强化平台思维链接高端要素、创新产业资源,强化生态思维优化淄博发展环境,叫响“淄博速度”“淄博效率”“淄博服务”“新材料名都”品牌。
如今,淄博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生物医药、先进陶瓷、泵类、功能玻璃、聚氨酯特色产业基地。淄博市市长于海田表示,从2002年至今,淄博连续举办了十八届中国(淄博)新材料技术论坛暨国际科技成果招商洽谈会,产学研合作取得了突出成效,成为全国首个“新材料名都”, 激发淄博老工业城市释放出科技发展新活力。
新材料技术论坛犹如一座钢梁,将众多人才与淄博企业紧密相连,为淄博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据统计,淄博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21.5%增长到2018年的37.36%。18年来,新材料技术论坛先后有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358人次,国内外100余所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4000余人次前来参加,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现代服务业、农业高新技术等众多领域推介了一大批科技成果,为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和人才需求,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提供了大量科技供给。
今年2月,清华大学贺克斌院士团队正式落户淄博,为淄博建设便携式移动源污染排放测试研究院和项目转化基地。贺克斌表示,之所以选择与淄博合作,是看重淄博产业基础雄厚,投资环境优良,市场空间广阔。
从最初邀请院士来指导,到如今院士纷纷来淄博创业,淄博这片热土,俨然成为“高精尖”人才的齐聚地。新材料技术论坛的成功举办,有力地推动了淄博市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截至目前,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68位院士在淄博市先后累计建立了92家院士工作站;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6家,其中国家级1家;拥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0家,其中国家级1家;建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28家,其中国家级4家。2002年以来,全市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864项,获得省科学技术奖296项,国家科学技术奖30项。
淄博市科技局局长于秀栋介绍,本次论坛围绕推动淄博市高质量发展,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以院士专家、高校院所先进技术成果为依托,充分发挥“政产学研金服用”等资源要素作用的要求,积极构筑淄博市高新技术领域成果转化、招才引智、学术交流、人才引进的强大载体,为淄博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撑。
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甄永苏院士团队的帮助下,为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10余项,去年4月双方合作申报山东省重大专项(新药创制类)“抗胰腺癌抗体药物偶联物新药IMB—LRDM1临床前研究”。山东永华滤清器公司建设院士工作站后,在张文海院士团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企业获专利25项,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山东东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建站以来,“万吨级碱法钛白清洁生产工艺与集成技术”的研制成功,解决了我国在钛白粉生产工艺技术上的一个重大课题,项目工业化后,新增产值1.2亿元,新增利税3200万元。
截至目前,淄博市院士工作站进站项目已达200余项,其中,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00余项,获得扶持资金1.53亿元,获得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68项、市级科学技术奖励32项,为企业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24项,破解了一批长期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