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天过去了,德云社演员众筹事件仍未画下句号,公众关注点开始从个人品德转向制度建设,对“水滴筹”等网络众筹平台规范的质疑和讨论仍在继续。近日,民政部回应称,个人求助不属于慈善募捐,不在民政部法定监管职责范围内,将引导平台修订自律公约。似乎,问题的解决只能落脚于众筹平台的自律。
那么,自律应从何处着手?这个事件留下的“水滴筹之问”该如何回答?
要认识到,水滴筹虽然是商业平台,但实际上凭借人们的爱心才得以运行。一个社会的爱心和善良不是什么可以无限利用、取之不竭的矿脉,而是需要严格保护和呵护的资源,此次事件对人们爱心的打击、对众筹平台形象的损害就是例证。长此以往,本是为困难群众求助而打造的网络众筹机制还能存在多久?对此各众筹平台必须提高认识,在审核、自律等方面有切实作为。如何堵住审核漏洞,让“假病历”“隐瞒财产”等乱象不再出现是各众筹平台必须直面的问题。
加大审核力度,从严把控众筹发起人资质审核,不是一句轻飘飘的承诺,不仅需要真金白银的人力和技术投入,更需要引进第三方监督。实事求是地讲,对一个人的家庭资产、资金实力进行审核,单靠一个众筹平台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有专家建议,此类平台的信息发布应当逐步纳入慈善范畴,由慈善法进行调整,政府部门应负有监管责任。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引导众筹平台更多从事大病救助活动,更大范围满足社会需求。
虽然当下的中国社会并不缺少爱心和善意,但每一份爱心和善意都不应被浪费,都应该得到尊重和呵护。为了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也为了让更多爱心传递下去,无论是政府、社会还是相关平台,都应尽到自己的责任和能力,为我们的爱心守住一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