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没有中文标签,预付卡消费无门,“保健”食品害人不浅,化妆品真假难辨……这些消费的“坑”您踩过吗?临淄区市场监管局结合日常投诉举报,整理了一系列真实消费案例,帮助您避开消费陷阱,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经营无中文标签的食品案例
区局执法人员根据群众举报对临淄区某超市进行检查,现场发现涉案食品有外包装标签标识为俄文,未见中文标识。经查,涉案食品均为俄罗斯进口食品,没有按照规定贴附中文标签。区局依法没收食品,并处罚款5000元。
“保健”食品害人案例
区局根据群众举报,发现某村村民朱某网购的保健食品“糖康胶囊.参芪蜂灵胶囊”涉嫌假冒,经检验发现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了格列本脲、盐酸苯乙双胍,属于有毒有害食品。该案移送公安部门后,破获了邹某等四人犯罪团伙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涉案货值达6万元,邹某、赵某等4人分别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2年并分别处罚金13-16万元的刑罚。
销售假化妆品案例
区局根据群众举报,执法人员到临淄某美容店检查,现场发现外包装标签标示广州某生产企业生产的化妆品4盒,该美容店无法提供产品的相关资质。后经广州市场监管局协查,上述产品标示的生产企业已搬离注册地,并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产品属于冒用他人厂名、厂址的化妆品。我局依法没收产品,并处罚款5000元。
预付卡“卡”住权益案例
区局接到投诉,某女士在某美容养生馆办理了一张价值1580元的美容卡(共15次),多次预约美容服务,商家每次都以不同的理由进行推诿,认为商家欺诈消费,对此不满,希望相关部门落实处理并协调商家进行退款。 经调查,商家以预约客户太多为由,多次拖延为投诉者提供服务,其服务水平较之办卡承诺大为“缩水”。区局工作人员对其不按约定提供服务的违约行为提出批评,经过调解,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协议,商家退还该女士卡内余额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