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设数学课,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传统,甚至学龄前的数学兴趣班,也一度火热。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数学这门课程越早学习越好呢?
近日,湖北赤壁一小学“三年级才上数学课,用4年时间学完6年制小学数学内容”一事,引发热议。30日下午,当事赤壁市正扬小学校长吴震球回应记者称,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形成和发展时期,不适合学抽象的数学,“具有初步理解能力再学,效果更好”。
那么,三年级才开始学习数学,究竟有没有耽误,或者给孩子的学习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答案是:非但没有,而且比“常规”的效果更好。赤壁这所学校的实验班,不仅平均数学成绩比其他班高出十分多,语文也保持了十四五分的优势,可谓“语数”双收。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吴震球已经七十多岁,任教于1960年,办学于2003年,在教学一线摸爬滚打了近60年。而早在1992年,他就向湖北省教委和省教科所申报立项科研课题“小学新课程”实验,并获得批准。“小学一二年级不学数学,加强语文艺术学科教学”,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曾轰动一时。
而且,不仅是赤壁,早在2013年,山东聊城的一所学校,就有过类似取消小学一二年级数学课的实验,当时媒体的报道结果是“暂时还没有发现孩子对课程有什么不适应”;而更早以前,小学一年级取消数学课在上海也有先例。
相比前几次,这次赤壁市正扬小学的实验,更加详实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从校方“四个理由”的回应看,也更加科学合理,既给了学生和家长选择的权利,也使实验结果更具说服力。对于这种精心设计、系统安排的教学改革探索,值得鼓励。打破常规,未必就错了。
什么时候开始入学、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哪门学科,从来都不是先天决定的,甚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约定俗成的,也未必就是永远正确的。我们的追求只能是更加科学、更加适应现实需求,更加符合孩子自身实际的接受力。因此,我们应该支持并鼓励一些理性、基于科学研究的有益尝试。
近些年,“中国小学生数学能力秒杀国外中学生”的新闻不胜枚举,甚至英国都跑到中国“进口”数学老师。整体来说,中国的数学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确实比较超前;但具体到高等数学研究领域,菲尔兹奖的零记录一直是个遗憾。而截至2018年,哈佛大学内相关的菲尔兹奖得主已经达到18位,巴黎大学有16位,普林斯顿大学有15位。他们所在国家,曾被我们调侃“乘法口诀不会背”“只会用计算器”。
所以,单就数学教学而言,我国缺的不是固守成规,缺的恰恰是有益的变革。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行课程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不妨多些耐心和包容,给予学校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专业的人、一线的人去做专业的事、属于他们的事。
当然,也不是说,看到了“三年级开始学习数学”的实验成绩,就“唯结果论”地认为所有学校都该如此,在大面积推广或者变革前,还应有更多严谨的实验论证和细致工作要做。但无论如何,这种改革创新、自主探索的精神,我们不该抹杀。小心严谨地试一试,天塌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