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代码 600016

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

邹爱云,灯工铺丝第一人

摘要 (一)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张荣先生,在中国琉璃高端学术论坛上遇到了邹爱云:“你就是铺丝传承人?我在德国博物馆见到精美的琉璃铺丝画,询问德国专家才知道竟然来自中国博山,这么多年你们在干什么啊?”口吻中...

(一)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张荣先生,在中国琉璃高端学术论坛上遇到了邹爱云:“你就是铺丝传承人?我在德国博物馆见到精美的琉璃铺丝画,询问德国专家才知道竟然来自中国博山,这么多年你们在干什么啊?”口吻中有期待也有抱怨。

张荣的诘问让邹爱云汗颜,从琉璃世家发展轨迹看,的确是今不如昔哪!

1.jpg

三代琉璃艺术传承人

邹爱云是个心事重的人,张荣的话说到脸上,分量却砸在心上。做了三十六年的灯工,经验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即将步入天命之年,仿佛听见某种神秘的召唤,又一头扎进琉璃铺丝的恢复创新上,在不断钻研琢磨渐入佳境的时候,邂逅了故宫的琉璃器专家,并且对自己的项目寄予如此厚望,使她感受到莫大的鞭策和鼓舞。

(二)

2.png

前排从右到左为邹爱云大爷爷邹斯魁、二爷爷邹斯英

实话说,琉璃技艺传到邹爱云这一代,已经数不清几代。老爷爷邹庭璞,大爷爷邹斯魁,二爷爷邹斯英,爷爷邹斯忠,大伯邹光明,父亲邹光永,叔叔邹光彩,都是炉匠。父亲邹光永今年八十,十二岁开始做炉。老家在十字路,父亲爷爷的时候起,家里就有杂货炉两座,与孔家花球大炉毗邻而立,有“邹家镯子孔家花球”之说,也有人称呼邹家叫“邹瞎子家”,因为世代做炉,多人患有眼疾。两个院落两只杂货炉,出产有所不同。爷爷院里多生产铺丝,大爷爷院里以镯子名世。每只炉上供十一个工匠操作,两班倒,专做镯子、铺丝宫灯、花球、筷子、鱼眼、花果等,杂货销往北京、济南,专销日本的有铺丝、镯子,产品全部免检。1943年,二爷爷邹斯英逃荒闯关东去了沈阳,成为沈阳三棵树琉璃厂创始人。公私合营以后,邹斯忠、邹光明、邹光永、邹光彩和等其他家庭成员加入美琉,专做大炉,一做就是几十年。美琉厂厂长孙即庭早年就是邹光明的徒弟。合作社期间赶上“大跃进”,市场不好,苦无新产品问世,邹爱云爷爷邹斯忠作为合作社骨干,在和平鸽陶瓷碗上获得灵感,以月兰色地球为衬托,将和平鸽形象做到琉璃花球里去,凸显新中国对世界和平的向往。产品一经问世,就热卖北京各个纪念品商店,有多少卖多少,给新诞生的美琉厂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叔叔邹光彩虽然日后改行做司机,但也是十三岁学炉,做得一手漂亮镯子。1982年,邹爱云传承家族衣钵,入职美琉,在研究所跟随程圣远老师学习灯工。当年邹斯忠的革新精神又延续到邹爱云身上。

邹家的老一辈人,对邹爱云有个评价,说她虽是个闺女家,却从小就稀罕熟药就是琉璃。这就奠定了她从小承父真传,工作以后又跟随程圣远等琉璃大师学习深造,几十年专注于琉璃灯工制作,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将中华传统艺术瑰宝发挥至极致。

3.png

左为邹爱云大爷爷邹斯魁、二爷爷邹斯英

邹爱云的大奶奶叫宋作同,1924年生人,仍健在。她时常向邹爱云讲述邹家开琉璃大炉的辉煌历史,邹家祖上从淄川昌城迁徙来博山就做琉璃,是博山镯子的创始人,不知道多少代了。奶奶   是大家闺秀,负责邹家的账房,曾经跟邹爱云说,“早年邹家在十字路的镯子炉、铺丝炉出货如流水,活路多得没有说话的工夫,干也干不完,钱多得花都花不尽。”直到解放以后,家中房后雨淋道都存满成垛的手镯、花球,铺丝也都以合适的包装方式储存着。邹家做镯子的料条有五十多种,叫行(xing料,邹家镯子叫料镯,不叫铛铛镯(铛铛镯如粗毛衣针。梅兰芳先生第二次来博山的时候,非要找做镯子做得最好的,就找到了邹家,邹爱云大爷爷亲手为梅先生制作了两对镯子,一对雪玉玛瑙圆镯,一对孔雀翠绿扁镯。父亲还清晰地记得堂屋的条山几上还供奉着一扇琉璃铺丝的“关公像”,那是家族铺丝生产史上最后的作品,也湮灭于“文革”之中,流传到邹爱云手上,仅仅剩下一根不足三公分、直径不超一个毫米的“铺丝”实样。这根百年“铺丝”经常把邹爱云的思绪带到遥远的古代……她曾问过大奶奶,家里那么多铺丝,为什么不留着?大奶奶和父亲的回答如出一辙:“那个东西扎手,怕伤着你们这些小孩!”

(三)

博山灯工再兴于1957年。美琉与北京料器厂技术合作,博山派李凤章、孙即斌去北京学灯工,北京派陈德海还有一位朱师傅等三人来美琉,学习镯子、烟嘴等杂项,陈德海就是跟邹爱云大爷爷邹斯魁学的镯子。

4.png

邹家祖传的手镯

灯工技艺传到程圣远手上,是博山灯工的一座高峰。邹爱云永远忘不了“一代宗师”程圣远对自己发过的一次火。

那是按照程圣远的打样,制作出口日本的狮子挂件,她做得不够精致,达不到老师的要求,众目睽睽之下被程圣远“剋”了一顿,让她无地自容。她从此懂得了工艺品创作不仅要走脑,更要走心。从那个时刻起,她才真正领会了什么是大师风范,三十年后的今天,邹爱云自己也培养了无数徒弟,仍然对当年的知遇感慨万分:“程圣远老师包括程静做的‘小板凳’(即灯工料兽的俗称,十件摆在一起,用卡尺来量,没有一件走样!”邹爱云骨子里头有股“邪”劲,犟,一旦认准了某样东西,九头牛也拉不回。就是凭借这一性格,她把老师的鞭策挂在耳边,每日三省吾身,技艺不断长进。

5.jpg

邹爱云灯工吊坠饰品

邹爱云的灯工成就还得益于对工具的改良。在邹爱云工作室,她指着工作台上的灯头说,“这杆‘老炮’是我亲自设计的,传统的灯头是两条管,氧气管和燃气管,我的‘老炮’是一根管,特别省气特别好使!”“美琉”歇业以后,为生计,更为情怀,邹爱云推销博山琉璃灯工饰品,带动美琉下岗职工再就业,做出过鲜为人知的大事情。她所开发的灯工产品不断形成系列,有海洋世界系列,动物系列,植物花卉系列,其中最得意的是青蛙家族系列,凭借强大的研发能力,2005年深耕义乌小商品市场,与浙商联手共谋发展。2007年开拓广州琉璃灯工市场,给荔湾广场五家档口同时供货,引爆珠三角琉璃饰品热。主销邹爱云货源的广州老板、江苏人尹继俊一年竟挣到五百万。正当买卖如火如荼之际,尹继俊突发脑血栓,大量的货源催逼着邹爱云,怎么办?邹爱云心一横,接就广州老板的档口,以超人的魄力产供销一口对外。初始与小靓妹们五百块钱合租住房,先后搬过5次家,最后住进了3800块钱一天的五星级华府大厦,兼做公司,名为亿隆科工贸实业有限公司。至今,网上还保留着邹爱云的云艺琉璃工艺品有限公司,当年在广州荔湾广场负一层GA-44a经营档口的记载。通过结交香港麦姐,在做透国内市场的同时,以此为跳板,琉璃挂件等灯工产品不断花样翻新,产品远销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以及港澳台地区,轰动西方挂件市场。邹爱云一边开辟市场,一边研发新品,带出了一大批灯工能手,现在从事这个行业的不少都是她的弟子。她特别推崇芬兰 Iittala玻璃鸟摆件,为博山传统灯工艺术骄傲的同时,也为西方手作玻璃艺术品所深深折服。Iittala的每一款鸟都有着不同的性格,俨然讲述着不同的故事,故绝不会有两只一模一样的鸟。每年Iittala鸟系列都有新品推出,令世界各地的“追鸟族”趋之若鹜,不错过任何一款。吹制技艺与灯工的结合,把灯工做精做好,将成为邹爱云的重要研发课题。

6.jpg

Iittala玻璃鸟

《大天井》作者康爱娟曾经采访过邹爱云父女。认为邹爱云对色彩特别敏感,她能根据颜色配出无数种小饰物。她太喜欢灯工了,她要做一辈子灯工,直到眼睛看不见了。康爱娟说,她这样执着既让人敬佩又让人心疼,她的颈椎不能离开那条围巾。

7.jpg

邹爱云灯工吊坠饰品

付出总有回报。她制作的动物摆件、植物、花卉、十二生肖等灯工产品超过两万种,均惟妙惟肖、相相如生。她的灯工代表作有大型屏风《百蝶图》、灯工四扇屏《梅兰竹菊》、灯工挂屏《迎春花》等,她设计制作的琉璃料景《盛放》,在中国轻工业协会举办的工艺品博览会等大型博览会、交易会上获奖无数。

忽然对铺丝着迷是父亲说过的一句话。父亲说:“美琉的铺丝没做起来,几百年的老工艺就这么失传了。”

8.jpg

明清丝灯

她是父亲的崇拜者,视父亲为偶像。父亲“好玩”,每逢过年,就吹几个直径赢尺的琉璃大红灯笼,里面放上蜡烛,非常喜庆!父亲还能站在壕沟上,吹出两米多长的琉璃喇叭,可以发出高音,中音,低音。父亲曾经作为共和国专家支援马耳他。现在,父亲还珍藏着镯子的祖传秘方,一个玉,一个翡翠。父亲的技艺也深受韩美林尊敬,每逢韩美林来到美琉,都给父亲设计出样稿,父亲在大炉上做出孔雀瓶、燕鱼瓶等样品,至今韩美林每次来博山,都会专程看望程圣远、父亲邹光永这些老艺人,韩美林送给父亲的字画有“光明磊落”。得知父亲患白内障,韩美林给邹光永送来了进口眼药水和高级眼镜。父亲说,美琉在大炉上做过铺丝但没做起来,原因很难说。这勾起了邹爱云较大的好奇。铺丝,在小的时候听爷爷讲过,但她没见过也不懂,但知道原来的铺丝应该在大炉上拔丝,不会是那么精致,为什么不能用灯工拔丝试试?她开始着迷一样地搜寻铺丝收藏品,从民间博物馆,从聚乐村,她见到了数十块清末、民国间的铺丝珍品,其中聚乐村有块的带妆梅兰芳戏曲人物铺丝画,非常生动传神,尤其在博山颜山艺术博物馆看到十几块铺丝作品以后,她被深深震撼了。她在网上查阅了一部分铺丝资料,又找家中大奶奶、父母开始寻根……这个博山民间艺术瑰宝,一定要把它复原出来,研发出来,作为一个技艺、经验正在火候上的灯工工匠,这是不能回避的使命和责任!

9.jpg

邹光永(后排左二)与韩美林(后排右四)

10.jpg

民国铺丝屏风(选自柱子的博客

(五)

博山铺丝工艺兴起于清代中叶,同治年间(1862—1874)博山炉神庙中已经使用铺丝作为装饰。《重修炉神庙碑记》记载,“至庙内器具旧存而修补者,玻璃铺丝屏十二扇,旧无而新制者……玻璃丝灯十对”。是博山文献对铺丝的最早记载。1937年的《续修博山县志?方技》曾记载:“郝志荣,字华廷,工绘事。创造玻璃器具,奇思异想,工妙无伦。相传邑之玻璃丝创于徐、赵二家,但年远代湮,名字失考,而郝君即为继起之人矣。”这个郝志荣成丰、同治年间人士,住在博山西治街北首,原经营大炉,后改做丝。他们全家参加生产,不雇外人,主要生产插屏、四扇屏、桌灯、宫灯等,多发往汉口一带,也有客商上门收购。他家的门口常年挂着一对铺丝灯,所以当地人称其为“铺丝灯家”或“铺丝郝家”。

11.jpg

丝灯琉璃丝

博山铺丝肇始于何年,何人传入已不可考。可见的历史资料显示,在铺丝之前,有一种近似产品叫料丝。明人郎瑛《七修类稿·事物五·料丝》载:“用玛瑙、紫石英诸药捣为屑,煮腐如粉,然必市北方天花菜点之方凝。而后缫之为丝,织如绢状,上绘人物山水,极晶莹可爱,价亦珍贵。盖以煮料成丝,故谓之料丝。”清人赵翼《陔馀丛考·料丝》说:“料丝在元时已有之。今之为料丝者,不必用玛瑙等石,但以糯米和药煮耳,其色亦复不减。”清王夫之《杂物赞·料丝灯》诗序:“料丝鐙,烧药石为之,六方合成,外如丝,内如屏,花卉虫鸟,五彩斯备。然鐙其中,尤为綺丽。”说明在元代时,即有炼石成料,拔丝为绢,可绘山水,写人物,状花卉虫鸟,晶莹绮丽。

12.jpg

邹氏家族仅存的祖传铺丝实物

郎瑛《七修类稿·事物五·料丝》又说:“料丝灯出於滇南,以金齿卫者为胜也。” 金齿卫者,今云南保山。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云南巡抚何孟春《请复永昌府治疏》中说:“永昌镇守使暴掠人民,凡元宵烟火料丝灯,皆于操处出银五十两制造,永昌所部又遍行科派夷寨,春牛芒种,天下同治,今要多造,两头承奉,分派夷民。”宫中所用出自永昌的“元宵烟火料丝灯”,按制度,由贡献者出银五十两造一盏,贡献给朝廷。可是镇守使、御用监太监钱能要多造,“又遍行科派夷寨”,以中饱私曩,使夷民两头承奉。檀萃著《滇海虞衡志》记府事钞和倪蜕在《滇·小记》记载了钱能垄断料丝灯市场:“料丝灯,出永昌。……始出于钱能,以此进上,不使外人烧造。”“成化间,镇守云南太监有之,珍奇殊甚。永昌试效之,固精于彼,且丝复长大于彼二、三倍。太监钱能必秘不使烧,以此灯进之朝廷,后能去方烧,价亦甚贵。”由于钱能的垄断,料丝灯一时弥足珍贵,民间懂得制造料丝灯工匠也愈来愈少。直到钱能离开永昌后,“及造灯之人死,其子传出”,一些料丝灯工匠后代才纷纷仿效试制,成功以后,反而比钱能制造的更为精美,形状也大了二至三倍,大量贩卖于市,量多而贱。后经“江西人以贩于京师,料丝灯遂多,价减半。”明江苏丹阳(今镇江)人姜绍书《韵石斋笔谈·卷下·丝灯记略》的记载更为详尽:“丝灯之制,始于云南。弘治间,邑人潘凤,号梧山,善丹青,有巧思,随杨文襄公至滇中,见料丝灯,悦之。归而炼石成丝,如式熬制。于是丹阳丝灯达于海内。余历北平、金陵……唯料丝之光,皎洁晶莹,不啻明珠照乘。寰中之点缀上元者,凸阿称最焉。近日里中王又元,巧翻新样,镂玉裁云,妍雅精工,出人意表,可称绝技。然梧山乃造灯鼻祖云。”

(六)

博山铺丝生产曾经十分发达。在清代末年的各类琉璃产炉八家,全年铺丝产品总产值达八万元左右(観元),多销于日本。到30年代有玻璃丝炉三家,日产玻璃丝320斤。日本人对铺丝产品非常喜爱。民国初年,博山琉璃工匠薛向春应日本交涉员(翻译)山口之邀,渡海去大阪教日本人拔玻璃丝的技术,并制作成铺丝屏片、铺丝灯罩等。日军占领博山后,铺丝生产曾一度兴旺,出现了惠祥昌、义盛和、徳泰成等专门生产经营铺丝产品的料货庄。大料货庄仁和成也经营铺丝产品。抗战胜利前后,铺丝产品产量大减。20世纪50年代,琉璃工艺生产合作社请来曾在济南从事过铺丝手艺的张茂佑,恢复了铺丝生产。但由于铺丝产品自身的一些弱点,如怕潮、不耐久,着上尘土难以清除等,使其生存竞争的能力大受局限,终于1964年停止了生产。

13.jpg

邹爱云铺丝作品

姑妄言斋主孙方之先生有《话说料丝灯》,说到清初刑部尚书、博山人任浚在京城为官时写有七律《京邸元夕咏料丝灯屏》,诗云:“云屏曲曲试春灯,幻出瑶台十二层。璀璨漫疑施杂组,通明共羡列条冰。光摇绮席兰初爇,影射珠帘月共澄。独有颜神山下客,今宵乡梦定应增。”……这种料丝灯屏必定是博山(颜神镇)所产,不然这位“颜神山下客”怎么会在看了“料丝灯屏”的当天夜里,一定要多做几个思乡的梦呢?这应该就是后来博山的“铺丝灯屏”。可见博山的铺丝类产品至迟在清初即已出现,并且已经传入京城了。 

《阎古古集》里有一组题为《丙午元宵》的竹枝词,其一云:“灯棚十里夜光斜,一半琉丝一半纱,自是燕山春色早,天寒正月放梨花。”阎古古就是明末清初诗文家阎尔梅,与任俊、孙廷铨同世。“丙午”应是清康熙五年,其时北京的元宵灯棚里已是一半铺丝灯,一半纱灯了。

14.jpg

邹爱云铺丝作品

史志学者蔡瀛海先生《铺丝》一文说,“国屏曾为清朝宫廷重要器物,龙墩之后,必设围屏,官廷之内,均设围屏,质料不一,不漆画围屏,有玻璃丝围屏,其装饰艺术,素地彩画,有3扇、5扇、7扇,最多者为12扇。据史籍记载,明清两代官廷内均有此陈设。玻璃丝围屏,有的产自博山,有的产自云南。玻璃丝条幅(亦称屏条)格式,最少为4条,多者6条,最多为12条,为富户堂房、客厅陈列品……清初孙廷铨撰写的《颜山杂记》中就有关于玻璃‘华灯’、屏风的记载。”

不论京城料丝灯和博山铺丝画屏孰先孰后,或源或流,也许互为源流,终将由琉璃史专家来下结论,我却从中看见一个史实,不论是云南丝灯、丹阳丝灯,还是京城丝灯,一进入博山域内,立即转身为铺丝,可为华灯,可为镜镶,可为巨幅画屏,少则四扇,多则十二扇。百年老字号“聚乐村饭庄”的玄关处便矗立有八扇花鸟铺丝屏风。晶莹丝灯到了博山人手上,从工艺品变成了艺术品。除了博山人的艺术智慧,还要注意到取材的便利、工艺的成熟。

15.jpg

灯工作品《盛放》

从历史条件上看,博山是中国琉璃的发祥地,当仁不让的明清“官炉”,孙廷铨的家族便隶属明代内官监“垛籍”,代行朝廷征用琉璃器职能,直到由明末才卸任“垛籍”,成为朝廷命官。民国大收藏家赵汝珍写的《古玩指南》说:“料经近世用之颇多,如挂屏,围屏,镜心等,产自山东之博山。”由此说明博山制造玻璃铺丝的历史甚久,自明以后,一直延续不断。晚清、民国年间博山的“仁和成”“福成祥”“惠祥昌”“徳泰成”“王顺福”等十余家料货庄都经营这种玻璃丝制品。

16.jpg

邹爱云铺丝作品

从材料上观察,云南丝灯、丹阳丝灯、京城丝灯用丝,均短小,长不过尺余,仅做花灯的灯窗之用。博山出现铺丝,一改丝灯旧制,尺幅瞬间变大,成为大型绘画作品的新型载体和介质,琉璃丝的价值也陡身一变,究其缘由,还是得益于博山水晶料、高石英料的品质,是其它地域所产无法比拟的。

传统博山铺丝,即用琉璃拉成的细丝,裁出需要的尺寸,在木案上刷以清水,用白纸条贴出边框,将切去空白的书画画心朝下反铺于案上,刷上均匀的鱼鳔水,斜铺上一层选好的玻璃丝,再刷一遍鱼鳔水,铺第二层丝,与第一层丝方向交叉,在四周再粘上纸条镶护,凝固后加上边框即成一页铺丝书画作品。后来铺丝所用胶质是以面筋加石灰制成,再后来多用一般浆糊代替。

17.jpg

邹爱云铺丝作品

铺丝作品所用画片至关重要,博山由此聚集了一大批民间画师专做铺丝画片,早期有袁永谦、毕宝三、李左泉、张雪村、张文堂、张子祥、梁文焕,后来有李庆章、丁耀东等十数人。其中李左泉绘的雪景、花鸟,袁永谦、毕宝三的山水,李庆章的仕女,丁耀东的花卉最负盛名。丁俗隆,字耀东,以字行。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生。早年从其四舅、当地著名画师李左泉学画,专攻花鸟,以没骨法点染,设色清丽,曾在济南画铺丝画片,回博后又给“仁和成”画铺丝画多年。50年代加入琉璃工艺生产合作社。七十年代初,我与丁耀东先生嫡孙宝泉同学,在赵家后门、青龙山寓所常见丁老先生的没骨小写意,一枝一叶足见精神,一翎一毛活灵活现,曾经在粉连纸上描摹过不少。

18.jpg

邹爱云在工作室

保留在老博山人记忆里的铺丝画当属聚乐村的玄关屏风,一排六扇,高达一米八,里外寒暄相闻而不能见,大漆镜框与木刻剔花,经典的翎毛花卉小写意,轻奢中见富贵相,雍容里童叟不欺,与聚乐村百年经营之道密切相合。

父亲并不看好邹爱云干铺丝:“云,你一个人还想干铺丝,哪有那么容易!”邹爱云又请教美琉时组织铺丝团队的老师傅胡东旭,也说:“云啊,你还想干铺丝,1957年老美琉动用了那么多人都没兴起来,你自家干不成!”邹爱云偏就拧上了。

19.jpg

邹爱云与父亲

邹爱云开始试验,从手掌那么大的铺丝实验断断续续进行,但做来并不美观,铺丝也容易断,是原料有问题。在用灯工技术恢复铺丝的过程中,邹爱云把核心技术的研发应用放在了首位。她开始找料,转遍了全国十一个厂家的水晶料都不适合铺丝,在父亲的授意和帮助下,针对传统水晶料料性短,易脆易碎等缺陷,精心研制祖传秘方。在拥有了自己专用的原料配方后,2017年8月份,终于得到晶相剔透、均匀浑圆、极富弹性、拉伸自如的铺丝水晶料,堪称绝活。加上“老炮”的使用,快速塑形手法、边成型边退温的技术诀窍,极大地提高了成品率,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这些成就都建立在邹爱云铺丝技艺日渐娴熟的基础之上,绝不是一个个小聪明、小智慧的简单相加。不久前,父亲跑到邹爱云的工作室,看到一件件美轮美奂的铺丝作品,什么话都没说,一个劲地点头。胡东旭的女儿也来说,你的作品叫俺爸看了,你做得太好了!

可以说,自明代以来,丝灯之丝和铺丝之丝,均为大炉拉伸成型。在琉璃生产家庭化的今天,邹爱云硬是在灯工上完成了铺丝成型的生产过程,铺丝长度甚至可延伸至数米长、十数米长,完全满足铺丝作品装潢使用。得到见识过民国铺丝的老一辈琉璃工匠交口称赞,直呼“太亮了!太亮了!”使她在复原琉璃铺丝文化遗产上居于无可替代的翘楚位置。邹爱云魂牵梦绕中的铺丝终于复原成功,一件又一件作品问世,一个又一个国家级、省级大奖抱了回来。

20.jpg

在西安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陕西收藏家许摩西先生重金收藏了邹爱云的《虫趣图》

铺丝之于邹爱云,如有神授。创作铺丝画的过程,似乎是邹爱云与某种超常智慧的连接与沟通,她神奇地看见不同角度的铺丝所产生的折射美、迷彩美,玻璃是无法代替的,她“甚至在每件传世的古代、近代铺丝上看见灵魂。”是啊,这是艺术的灵魂,文化的灵魂,当一个人对艺术文化痴迷到灵魂互鉴的程度,她不想成功都难!邹爱云顺理成章地成为铺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而且将在儿子手里沿袭下去。

21.jpg

美国资深工业暨室内设计工作者朝阳先生对铺丝叹为观止

一时,邹爱云声名鹊起,国外不少收藏家、琉璃爱好者纷纷慕名来到邹爱云的云艺琉璃艺术工作室,一探灯工铺丝的奥秘。

编辑:何海丽002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