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记者采访碳九事故被“精准抓嫖” 官方:涉事警察被停职

摘要 11月20日,泉州市公安局就“女记者采访碳九泄漏遭精准抓嫖”一事,做出回应,相关人员被追责。11月19日,《财新周刊》刊发记者周辰“泉州酒店惊魂记”一文,讲述了该记者在福建泉州采访碳九泄漏事故时,遭遇民警查房...

11月20日,泉州市公安局就“女记者采访碳九泄漏遭精准抓嫖”一事,做出回应,相关人员被追责。

11月19日,《财新周刊》刊发记者周辰“泉州酒店惊魂记”一文,讲述了该记者在福建泉州采访碳九泄漏事故时,遭遇民警查房抓嫖一事。

1.jpg

周辰在文中提到,她是一名环科记者,11月4日福建泉州发生化学品碳九泄漏事故,她很快赶到现场。但在11日采访时,先是被腰挂执法记录仪的人员跟踪,当晚又有泉港区宣传部的官员邀请她到其所住的酒店楼下与宣传部长见面,周辰委婉拒绝。

“此时我撰写的稿件已经发表,我以为任务已经完成,便早早睡下。”周辰在文中称,让她没想到的是,电视里酒店抓嫖的一幕会降临到她这个女记者头上。

文中提到:当晚11时许,周辰已经躺在床上,突然听到房门被房卡刷开,四名穿着警察制服的男子进入房内,自称是派出所的,勒令她拿出身份证查验,随后一名光头警察又让身旁的两个协警,搜查卫生间和窗台,看是否有其他人员藏身。检查期间未出示任何证件和证明文件。

在警察离开后,周辰接到酒店打来的致歉电话,对方透露那些警察直接命令前台把周辰房间的房卡给他们,并没有例行检查更多的房间。

据新京报后续报道显示:文章刊发后,泉州市公安局泉港分局宣传科一位庄姓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称,目前正在对此事核查,有进展后会向记者通报。

泉州警方作出回应,相关人员被追责

2.jpg

20日,泉州警方通报了“女记者采访碳九事故被查房”一事:

2018年11月18日,《财新周刊》记者周辰同志发文反映其11月11日在泉港采访遭遇警察进入酒店房间检查一事。泉州市公安局党委高度重视,立即派出调查组进行核查。经核查,周辰同志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泉港区公安执法相关人员存在工作方法简单、执法不当的行为,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对此,我们诚挚表示歉意!经泉州市公安局党委研究决定,对相关人员作出以下处理:责成泉港公安分局副局长、山腰派出所所长陈宾阳同志向市公安局党委作深刻检讨;责令泉港公安分局山腰派出所民警陈华山同志停职检查。

央视网发表评论

虽然这件事尚待警方核查给出一个解释,但是单就事件本身而言,此事既不合理更不合法。作为一名孤身女记者,在晚上11点左右被四名未知身份,且直接闯入的男子检查房间,换作任何人,恐怕都会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

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公安机关对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可以进行检查。检查时,人民警察不得少于2人,并应当出示工作证件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开具的检查证明文件。作为警察,有履行检查酒店房间的权力,但是其行为也应该合理合法,按照正规流程履行警察职责。当地警方有必要向公众给出解释,为何深夜只查女记者的房间?“例行检查”的动机是什么?检查过程是否有法可依,有规可循?警察作为执法者,本应维护法律尊严,如果执法者违规执法,最终损及的将是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女记者文中还提及此事发生在采访相关官员被拒,且谢绝了当地官员要“聊聊”的要求后。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敬酒不吃吃罚酒”这句谚语,也折射出当地官员在处理此事的失格、失态。滥用公权力,对党政机关公信力造成的伤害,有时远远比一起事故深远。舆论监督是宪法、人民和党赋予新闻媒体光荣的职责和权力,应受到法律保护。党和国家一再要求各级政府“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自觉接受舆论监督。”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和公安部门首先应做的是抢险救灾,让老百姓了解事情真相,而不是天天想着防记者,威慑记者。当地政府与其把精力花在公关记者身上,不如做好舆情处置,反思民众与当地政府间的信任难题。

事实上,每一次舆论监督都推动了相关问题的解决,在赢得民心的同时,还帮助地方政府部门更好地改进了工作。希望地方可以正确认识舆论监督,为地方舆论监督营造良好氛围。

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蔡斐: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泛滥信息,我们很多时候离讯息很近,却离事实很远。因此,那些真正冲在一线,掌握客观事实的记者也有更显珍贵。

最近,不少地方也发出了进一步加大舆论监督力度的文件,但是,如何让文件从文本走向现实,如何让舆论监督称为正常的新闻活动,需要每一位官员、每一级政府的支持。

目前,泉州公安已经道歉,这是尊重舆论监督的必要纠偏。但道歉不是终点,得有人为此负责。毕竟,很难想象,如果无人授意,公安民警会如此巧合地深夜对调查记者“精准查房”——至少从理论上,宣传不应该是公安干警直接分管的领域。

因此,查房的决策是谁做出的,决策过程是怎样的,背后反映出了何种治理水平与行政逻辑,才是真正要害。否则,出了事便找人“背锅”,该负责的人反而无事,抑或为了应付舆论发个道歉走走过场,忍一时风平浪静,有恃而无恐、作恶无后果,类似的事件就会反复上演。也许这一次暂时平息舆情巨浪,但正如大海,表面的平静下面往往藏着暗流。窥一斑而知全豹,古人诚不我欺也。

编辑:1019785092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