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由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中国实学研究会主办的文化自信与工匠精神研讨会在中央党校举行。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徐伟新,原文化部部长蔡武,著名经济学家、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艾丰,国资委原监事会主席刘顺达,中华母亲节促进会会长、全国妇联原副主席汪纪戎,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曙光分别致辞讲话。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应邀出席会议并发言。
徐伟新在致辞中指出,新时代的中国正从一个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我们需要大匠、需要匠心、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流淌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凝聚着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工匠是器物的直接制造者,是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者,也是生产工具、生产工艺的革新者和发明者。工匠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融合,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由此形成了民族的百业兴旺,也带来了传统贸易的空前繁荣,并且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意识中,工匠精神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塑造、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产生了重要影响。怎么理解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水滴石穿、久久为功的敬业精神,是精益求精的专注精神,是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讲究合作重视团结的合作精神。新时代需要营造良好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大力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
蔡武认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历史发展中的精神特质和内涵精髓的总体性判断,是秉持对中华文化的礼敬、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态度。文化自信主要来源于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来源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精神,来源于改革开放以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坚持唯物辩证法,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艾丰指出,工匠精神没有在经济主流中发挥作用,是因为急功近利的思想比较普遍,文化的娱乐化、思维的碎片化、目标的短期化,助长了心理浮躁。发扬工匠精神,需要“施肥浇水”,也需要“灭虫打药”。
刘顺达表示,工匠精神核心就是要有精品。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工匠精神倡导的是立足传统技艺,在技艺积累的基础上不断实现技术的改进和产品的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榜样作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总工程师曹兵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常委、党委组宣部部长、工会学院院长、大国工匠与劳动模范研究所所长杨冬梅,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刘结成,中央党校教授、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东超等与会嘉宾,就文化自信与工匠精神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央党校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王杰为会议作总结讲话。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社长许宝健、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副总编辑赵慧珠分别主持会议。
与会专家表示,文化自信首先要有文化自觉,要有责任担当历史担当,文化的传承复兴关键在于实干。创新应该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工匠精神倡导的是立足传统技艺,在技艺积累的基础上不断实现技术的改进和产品的创新,迎难而上、解放思想,把不可能变为现实。古代工匠和他们制造的器物一样,是民族精神的代表,工艺可能过时,但是精益求精的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榜样作用。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呼唤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