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早上5点半,天刚蒙蒙亮,卢爱章准时上岗上班。他是市城管局城肥二处的掏粪工,他管辖的县西巷,就在大明湖附近,是不折不扣的济南老城区。一根扁担挑起两个铁桶,外加一个粪勺,已经陪伴了他39年。
每天穿行于老城区的小巷中,走进只有几平方米的旱厕旁,舀出粪水、装桶、肩挑……重复的动作他每天做近百次,步行至少3公里,清理旱厕50余处。
在卢爱章眼里,这脚下的一个个台阶,就是自己工作的年轮。近40年来,他对每一个街巷的走向已经了然于胸。他经常开玩笑道,“闭着眼也碰不着墙。”
目前,济南市还有近百名像卢爱章一样的挑粪工。其实这几年已经减少了很多了。济南中心城区家庭旱厕数量逐年递减,由3年前的3000多处减少至751处。一线掏粪工的3年前减至58人。
这个队伍中,大多数是年近六旬的老同志,也有部分年轻的“80后”,由于常年风吹日晒,他们当中大多数伤病缠身。“这些旱厕多藏身于闭塞的老城区内,由于道路较窄,机械设备不易进出,只能靠人工一桶桶挑出。”卢爱章告诉记者,如果旱厕全部消除,这个群体也将没有存在的必要,大家便会转岗成为机械化清疏工。
干了几十年的前辈会亲自带年轻的“80后”。天还未亮,挑粪工已经开始工作。将铁桶交给同事,然后粪水汇集到清疏车内。街巷很窄,每次挑担都要小心翼翼。
芙蓉街、县西巷这样的老城区,地方狭小又不能破坏建筑,旱厕改造难度较大,水、电、排水管道等问题很难解决。去年下半年,市城管局在历下、市中、槐荫三个城区内选取了12个旱厕试点进行改造。
“在征得居民同意的基础上,我们选取不同类别的旱厕进行改造,多是新建化粪池,粪水通过污水管排入化粪池后,统一进行处理,效果明显。”市城管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相关规定年底前中心城区内基本消除旱厕,3年内全面消除,届时挑粪工这一行业也将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