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无疆 记淄博市淄川区环卫处退休工人徐其友(四)

摘要 2018年1月23日上午9:50,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徐其友,走完了生命的65年历程。徐其友是因病去世的。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最后时刻,他用尽最后的气力睁开双眼,用孱弱的目光注视着儿子徐博。徐博读得懂父亲的目光...

43ED7AA7DA8D98032F4CEB549E2396A4.jpg

徐其友安详地躺在病床上,身旁鲜摆放着怒放的菊花

2018年1月23日上午9:50,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徐其友,走完了生命的65年历程。

徐其友是因病去世的。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最后时刻,他用尽最后的气力睁开双眼,用孱弱的目光注视着儿子徐博。徐博读得懂父亲的目光。他知道,父亲目光里,是对身后事的再一次叮嘱。他饱含着热泪,向慈爱的父亲点了点头。

徐其友安祥地合上了眼睛。他觉得,自己可以放心地离开了,没有遗憾,没有牵挂。

(四)

2017年11月6日,星期一。一早,徐博拨通了淄博市淄川区红十字会的办公室电话,哽咽着,讲述了父亲的决定。

听完徐博的讲述之后,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没有耽搁,立即赶到徐其友住院的病房。一方面,当面向徐其友和家人,详细讲解了志愿捐献遗体的相关手续和注意事项;另一方面,当面确认志愿者的捐献意向。

在这个过程中,徐其友了解到,在捐献遗体的同时,还可以同时捐献眼角膜,就当即表示,要同时捐献遗体和眼角膜。

徐其友坚定的决心,令在现场办理捐赠手续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为之动容。在他们的指导下,徐博作为被委托执行人,填写了《山东省遗体(角膜)捐献登记表》,随后,徐其友郑重地在申请人的位置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人死了,火化后再埋葬,还要浪费土地,不如捐出遗体,用于医学解剖、科学研究,眼角膜还能给眼睛看不见的人做手术用,等于我的眼睛留存了下来。”徐其友完成了这个重要的心愿后,对在场的所有人说。

1月23日上午9:50,徐其友因病去世。当天下午3:00,身穿环卫标志服的徐其友,安详地躺在病床上,身旁鲜摆放着怒放的菊花。徐其友的家人、亲朋好友、生前单位领导同事、住院病区的医生护士、淄川区红十字会人员、遗体眼角膜接收医院医生……人们依次从他的身边走过,向他三鞠躬,为他默哀。

徐博对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说:“父亲最后的要求,是要穿着他退休之前的环卫标志服,那是他最喜欢的衣服。身边能有一束鲜花。父亲干了一辈子环卫工作,但他喜欢干净,喜欢花香。”

在家人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见证下,山东省红十字眼库的医生,通过手术成功获取眼角膜,这将帮助到至少2名眼疾患者恢复视力。遗体将捐献给滨州医学院,供医学教学科研用。

他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的环卫工人,甚至在他生前,有人还说他“就是一个掏大粪的”。但此时此地,认识他、了解他、知道他的人,都在景仰他,景仰他的品格,景仰他的意志,景仰他心中的爱。他干了30多年的环卫工作,始终不忘初心,坚守并践行着“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环卫精神。临走,还要捐献遗体和眼角膜,这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气度,更是一位优秀共产党员不忘初心,坚持信仰的胸怀。

(五)

73年前,为悼念在执行烧炭任务中抢救战友牺牲的张思德,毛泽东同志不仅亲笔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还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演讲,高度赞扬了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毛泽东在演讲中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徐其友,是个一生为了人民利益,为了城市美容而孜孜以求的人。他所从事的工作,在许多人看来或许微不足道,当他带着工人们抬头看路,低头拉车,从人们身边走过的时候,甚至会有人捏起鼻孔,唯恐躲避不及。但是,假设一个国家,一座城市没有了他,没有了他们,会是什么样子?

让我们记住他们,记住徐其友和他的家人,一个普通的环卫之家——

徐其友,生于1952年11月,故于2018年1月,1980年参加环卫工作。

杨玉华,徐其友的妻子,1990年12月参加环卫工作。

徐博,徐其友之子,2000年参加环卫工作。

徐慧,徐其友的妹妹,1981年12月参加工作,1990年11月调入环卫工作。

杨峰,杨玉华的弟弟,1987年12月参加环卫工作。





编辑:535561745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