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工业文化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 工业文化是伴随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是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工业文化是伴随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是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尽管工业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1882年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著作《快乐的科学》之中,但是工业文化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始形成,例如1851年轰动伦敦博览会的以互换件为标志的美国制造体系,为欧洲国家效仿。此后,工业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纵观工业文化发展的演变过程,我们大致可以观察到一个现象,暂且称之为“20%现象”,即主要工业文化的产生时期与地区为该地区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占比超过20%的年代。例如,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美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占比超过20%,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产生了以流水线为标志的效率文化,以及其后的质量文化、组织文化、创新文化和企业家精神等等,不仅巩固了其工业强国的地位,也影响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的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占比达到20%,产生了以丰田生产模式为标志的精益文化,对世界工业乃至其它领域影响至今。

上个世纪的中国虽然也有一些中国特色的工业精神,如大庆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和工业文化研究,如1962年清华大学刘仙洲教授所著的《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等,但是,对世界工业发展进程产生影响的工业文化研究还很少。在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也应该进入新时代。中国工业文化研究的新时代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首先,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2016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大力发展工业文化是提升中国工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塑造中国工业新形象的战略选择,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有力支撑。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给中国工业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工业文化研究新的使命。报告中“文化”是高频词之一,出现79次之多,其中很多重要论述都涉及工业文化。这可以通过一些关键词体现,如“创新文化”、“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敬业风气”、“文化遗产”、“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质量强国”等等。在新时代,中国工业文化研究需要承担其新的使命,需要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为大幅提升我国工业软实力提供有力支撑。

其次,中国工业正处于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2010年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占比首次超过美国,根据不同的统计口径,2012年前后中国该占比超过了20%。如果上述“20%现象”还将存在,那么中国工业文化研究就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期。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有待政府主管部门、企业界和学术机构协同合作、努力探索。

最后,信息技术催生了新的文化研究范式。从过去百余年来工业文化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来看,其主要研究方法经历了从思辨到实证的演变,从调查数据到大数据的创新。“文化计算”、“文化深度分析”、“文化学习”以及“社会学习”等概念不断出现,推动了融合文科视野、理科思维和工科技术研究文化的跨学科发展新趋势。这种新趋势必将给中国工业文化研究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催生工业文化研究的理论创新与发展。

新机遇往往伴随着新挑战。工业文化的发展尽管至少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是工业文化研究却一直没有建立起其相应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其相关研究碎片化散落在管理学、工业工程、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或人类学等学科领域。而在我国,工业文化的概念是近几年才提出和开始重视。工业文化研究碎片化的现状意味着该领域将更具跨学科、交叉性、总体性的特征,因此,工业文化研究属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跨学科分类中超学科(Transdisciplinary)研究类型。该研究类型,从整合程度看,需要突破学科疆域,实现知识整合;从参与者角度看,需要学术界与非学术界的共同参与。这种研究类型往往需要以“大科学”的方式进行组织,其组织的复杂性与难度甚至超出研究本身。

成立于2005年的哈佛大学定量社会科学研究院(IQSS)过去近10年在文化相关领域做出了很多开创性的研究。该研究院院长加里·金(Gary King)教授2014年在《政治学与政治》期刊撰文总结其经验时指出,社会科学正面临着快速的转型。转型中的挑战包括:从研究问题到解决问题;从研究少量的碎片化数据到分析纷繁多样的 “大数据”;从依赖单个学者独立研究到大规模、协作式、跨领域和实验室风格的团队研究;从纯粹的内在学术追求到对公共政策、企业界、其他学术领域、以及社会和个人产生重要影响。新时代中国特色工业文化研究同样也面临这些挑战,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协同合作,将工业或产业中相关的“文”化为生产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并最终形成国家软实力。

为应对新时代工业文化研究面临的挑战,我们需要用大科学的思维进行组织和开展研究。我们国家为深空探测,在贵州省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为深海探测,组织实施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重大研究专项。这些基础研究平台为探索人类未知领域和孕育重大原创发现的前沿科学提供了战略制高点。工业文化的星空大海也有很多神秘和未探知领域。为纪念创刊125周年,美国《科学》杂志于2005年7月公布了125个尚无确切答案的科学难题。其中包括一些与工业文化相关的问题,例如,合作行为是如何演变的?以理解我们的合作精神;为什么有些国家向前发展,而有些国家则停滞不前?以理解发展的不平衡。对更多工业文化神秘和未知领域进行深层次探索,也亟需建立跨学科基础平台、交流平台和学术高地,并以此为“透镜”观察和研究工业文化。

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工业文化软实力正在超越传统硬实力成为全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让我们共同努力,抓住历史机遇,携手推动中国特色工业文化研究和发展,为弘扬中国工业文化,支撑制造强国建设,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做出贡献。

编辑:yuxun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