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创建文化名城 惠及普通百姓

摘要 春节来古商城逛逛,已经成为很多淄博人春节假期不可或缺的“节目”。

1月28日,正月初一,周村古商城里人头攒动,春节来古商城逛逛,已经成为很多淄博人春节假期不可或缺的“节目”。除了花灯、扮玩、杂耍等传统演艺项目,各种各样手工匠人的传统技艺同样精彩纷呈。画糖人、王八打鼓、捏面人、年画、手工琉璃等技艺不仅传承着民俗文化,也承载着老周村人昔日童年的快乐。古商城近几年的红火发展,是我市创建文化名城不断取得突破、惠及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和生动体现。

自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特别是自2015年10月,淄博文化名城创建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全市上下齐心合力,着力擦亮齐文化品牌,讲好淄博故事、传播淄博声音、展现淄博风采。突出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集中打造出一批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在拥有齐文化、聊斋文化、陶瓷琉璃文化等璀璨地域文化的淄博,随着文化名城建设的有序推进,广大市民热切期盼的文化旅游淄博梦,正在一步步变成惠及老百姓的旅游线路、热门景点……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近年来,我市文化名城建设工作以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为重点,各项工作任务全面推进,进展态势良好。全市各级对文化名城建设的认识有较高程度的提升,组织领导得到加强,从市到区普遍建立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政策保障趋于完善,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工作的政策措施,各区县全部制定了文化名城建设和发展文化旅游的政策意见。任务分工更加明确,各区县、各部门认真落实责任,细化任务分工,全市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惠及普通百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截至目前,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投入26117万元,8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已全部建成,3427个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目前已经有3142个达到省定标准,1200个村(社区)文体广场实现移动音响全覆盖,开展免费送戏下乡活动4635场,提前实现了“一村一年一场戏”的目标。大型舞剧《齐风·甫田》作为唯一剧目,代表山东省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积极构建较为完善的“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实现文化馆(站)、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免费开放,加强面向特殊领域、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2020年市、区级公共文化艺术场馆建筑面积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

文化产业较往年有较大幅度提升。全市逐步形成了以工艺美术、出版印刷、文化旅游、文化制造、文博会展、信息应用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形态。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三上”文化产业单位247个,同比增长6.9%;从业人员45809名,同比增长1.9%;实现营业收入513.48亿元,同比增长12.7%;资产总计387.27亿元,同比增长15.9%。

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线路

文化名城建设工作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抓手,以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为龙头,立足我市实际,坚持点线结合,突出文化体验游和山水生态游两大资源优势,加大投资力度,重点抓好东部齐国故都旅游线、南部生态旅游线、中部近代文化旅游线和中北部水系慢城旅游线,努力形成完整的文化旅游体系。

在具体工作中,落实“一个定位、三个着力”的总体思路,以建设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齐文化名城为统领,以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打造优质文化品牌、举办重大节庆文体活动等为突破口,深入实施七大文化引领工程,全面推进齐文化保护开发,打造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产品、文化地标、文化名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提升市民文化素质,把淄博培育成齐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化名城,最终实现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社会发展全面进步的战略目标。东部齐国故都旅游线。以齐文化、足球文化为支撑,以淄河为纽带,重点打造齐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齐古城等项目。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将再现齐国古风。南部生态旅游线。以大鲁山、齐长城旅游开发作为龙头项目,积极带动鲁山及齐长城周边乡村文化旅游。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乡村旅游文化品牌,展现生态高地的魅力。中部近代文化旅游线。以周村古商城、聊斋文化创意园和陶琉古镇为主线,展现我市历史文化遗迹及特色地域文化。积极推动周村古商城争创5A级景区。把梦幻聊斋AR打造成全国首家以聊斋文化为主题的AR体验公园。中北部水系慢城旅游线。以水系为主线,连接文昌湖、孝妇河湿地公园、新城区齐盛湖、高铁站新城水系、红莲湖、王渔洋故居和马踏湖,往北延伸至高青温泉、黄河文化旅游带,形成贯穿我市中北部的生态水系文化旅游新线路,清水绕城终有期。

周末大舞台让百姓嗨起来

随着创建文化名城的逐步推进,以“周末戏曲大舞台”为代表的各种文化惠民工程在淄博蔚然成风,这种“政府搭台 社会参与 剧团演出 群众受惠”的经营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淄博特色的文化现象,吸引了专家学者和普通百姓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喝彩。

在淄博剧院这类市级最好的剧场每周举办演出供市民免费欣赏,在全省来看,淄博市首开先河。政府主导投入,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借助大量的民间剧团、庄户剧团,提高文化惠民的受益面——这样的模式,显然是文化领域一次创新服务形式的有益探索,是转作风、转观念、转机制的具体举措,是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成功实践。

文化活动的常态化开展,经费难以保障是最大的问题,演出场地租赁费又是其中最大的支出。在周末戏曲大舞台的经营模式中,这部分费用由市政府出资,购买淄博剧院每周1天的使用权。同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广泛筹措资金用于舞台布置、参演艺术团体各项补贴等支出,以保障演出的常态化。据不完全统计,自2015年5月中旬启动以来,淄博周末戏曲大舞台共演出79场,其中2015年演出33场,2016年全年演出46场。其内容定位以戏剧为主,同时涵盖音乐会、舞蹈、曲艺等多种舞台艺术形式。21场由市专业院团演出,52场由市民间文艺团体演出,还有6场邀请了国家级戏曲大师、钢琴大师、歌唱艺术家演出。据主办单位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无论刮风下雨,79场演出场场爆满。这满满的人气,成为主管部门狠抓文化实事、推进文化惠民的最佳佐证,也是淄博推进文化名城建设惠及普通百姓的最好写照。

记者 苏向阳 通讯员 李霄 孙芙蓉

编辑:987401877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