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伏天已结束,立秋也已过两周,但许多地区高温并未退场,“秋老虎”仍在发力。
山东省气象台于8月22日16时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预计,23日最高气温,菏泽、济宁、枣庄、临沂和潍坊36~38℃,其他地区30~34℃。
什么是“秋老虎”?
“秋老虎”是指三伏出伏以后,尤其处暑前后的一段回热天气,呈现出热未退、湿尚存、燥初起的复杂状态,发生在每年8月底至9月之间,晴朗少云,日照强烈,早晚清凉、午后高温暴晒,是夏秋交接的关键过渡期。
这种气候下,人体易出现发热、咽干咽痛、口干舌燥、鼻干甚至鼻出血等外感燥症,干咳少痰、声音嘶哑等呼吸道问题,食欲不振、腹胀、便秘或腹泻、口苦口黏等消化道不适,并伴有明显的“秋乏”。
为什么会出现“秋老虎”?
“秋老虎”出现的背后其实是副热带高压在“撑腰”。每年的八月末九月初,控制我国西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会从黄淮一带,逐步向东、向南撤退,同时北上抬起,形成典型意义上的“秋老虎”天气。
出伏后,如何科学养生?
● 滋阴润燥,健脾养肺
立秋以后,饮食上以润燥清补、健脾养肺为主,适当滋阴润燥或健脾的食材,可以缓解秋燥带来的口干、咽干、皮肤干裂等症状。
多吃润燥食物,银耳、百合、莲藕等白色食物可滋阴润肺,缓解秋燥;梨、葡萄、山楂等酸味水果能收敛肺气,平衡肝肺功能;山药、南瓜、小米等健脾养胃,预防腹泻。
减少食用生冷辛辣之物,比如冰饮、刺身、冰水果易刺激肠胃,导致腹痛、腹泻;辣椒、花椒等辛辣食物加重秋燥,可能引发上火。
● 衣随温变,稳度换季
季节转换时也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阶段,较大的昼夜温差会导致人体的血管收缩,引起血压波动,从而增加心脏负荷,这对心脑血管患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在昼夜温差比较大的地区,可采用“洋葱式”穿衣法,即内层透气吸汗,中层保暖,外层防风,便于随时增减。早晚需尤其注意保护后颈、肚脐、腰部和脚踝部位,特别是老人、儿童及有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包括冠心病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
● 调整作息,防蚊防潮
出伏后,白天越来越短,夜晚越来越长,古人提倡“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这可是顺应秋季“收敛”之气的好方法。应合理使用空调,避免冷风直吹,适时开窗通风。
秋季蚊虫活跃,外出可穿浅色长袖,注意驱蚊。另外,可选择在午间(上午10点至下午2点)晒被褥。
● 温和运动,静心养神
“秋气通于肺,肺主悲忧。”秋季易情绪低落,可通过深呼吸、冥想、听音乐调节。避免过度焦虑,保持心态平和,降低“肝气郁结”风险。
另外,可使用“闻香解郁”法,在房间放置新鲜或晒干的橙皮、柚子皮,或使用柑橘类精油香薰,其香气在中医看来有疏肝理气、醒脾开郁的效果。
日常生活中,还可以通过适度运动,比如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瑜伽、慢跑等温和低强度的运动,或者培养一些健康的兴趣爱好来保持心情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