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淄博,一场聚焦“标准赋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高端座谈会在淄博高新区启幕,产学研用各界精英齐聚,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把脉定向、凝聚共识。这场思想盛宴的背后,是淄博高新区以“构建全球领先的新材料标准体系”为战略锚点,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高地”向“规则制定高地”跨越的铿锵实践——在世界新材料产业的宏伟版图上,“淄博印记”正以愈发鲜明的姿态镌刻时代坐标。
产业沃土夯基石 标准优势塑内核
漫步淄博高新区,先进陶瓷生产线的精密运转、功能玻璃实验室的创新探索、聚氨酯车间的技术迭代…… 处处涌动着新材料产业的蓬勃生机。作为区域重点发展的核心产业,这里以先进陶瓷、功能玻璃、聚氨酯、新能源材料等细分领域为主导,既在传统优势赛道持续锻造“升级版”,又在前沿高端领域抢先布局“新赛道”。2024年高新区新材料产业在规上企业中占比达24.3%,8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构筑起立体化产业矩阵,集群效应持续释放,为标准化建设奠定了坚实产业根基。
产业的沃土如厚壤孕芽,让标准的根须在时光里深扎。三大核心优势撑起标准化发展“四梁八柱”:平台能级“顶天立地”,山东工业陶瓷研究院作为国家工业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单位,承载省级创新平台建设,更以全国工业陶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身份深度参与ISO国际标准制定,构建起辐射全球的资源协作网络;项目实践“掷地有声”,累计承接省部级标准化试点项目超10项,成功举办3届ISO/TC 206 国际年会,主导国际标准制修订,斩获国家级荣誉,在国际标准化舞台发出 “淄博声音”;标准成果“量质齐升”,制定国际标准15项、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66项,落地各级标准化项目4个,三级体系矩阵成型,成为全国标杆。
多元举措齐发力 标准赋能见实效
“标准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金钥匙’。” 高新区相关负责人的话语,点出标准化工作核心要义。多年来,淄博高新区以扎实举措推动标准化与产业深度融合,催生出可感知、可量化的发展动能。
需求调研“靶向发力”,联合市标准化研究院以“进千企、解难题、促发展”活动为抓手,建立常态化走访机制。聚焦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关键领域,摸清企业底数,每个行业筛选1-3家代表性企业深入走访,精准捕捉标准需求,梳理薄弱环节与空白领域,组织专家团队提供“一对一”解决方案,让企业“急难愁盼”得到精准回应。
人才培育“筑基赋能”,建起覆盖全链条的人才培育体系。从政策解读、基础知识普及,到标准制修订全流程实操训练、项目申报靶向指导,培训内容贯穿人才成长全周期,为标准化建设持续锻造专业力量。联合省、市标准化研究院开展“标准赋能大讲堂” 活动,近年来组织线上线下培训15场,覆盖企业技术骨干、监管人员等500 余人次,通过“理论+案例”的鲜活授课,将国际标准制定实例、国内标准申报难点等融入教学,让枯燥的标准条文变成可感知的实践指南。如今,一批既通技术又精标准的骨干人才活跃在企业研发、生产一线,标准化理念已深植产业肌理,为区域标准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坚实的人才根基。
全周期服务“护航进阶”,针对企业在标准制修订中的技术瓶颈与流程卡点,主动协调国内外专家和技术机构提供“点对点”指导;化身政策“翻译官”,帮助企业吃透标准化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将标准化战略融入发展顶层设计,推动企业标准化工作从“被动适应”向“主动引领”跨越。
协同联动聚合力 生态共筑促长远
“标准化不是孤军奋战,需政府、企业、院校、协会形成‘合力矩阵’。”这是淄博高新区在实践中凝结的共识。由此构建起“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院校支撑、协会服务”的工作格局,为标准化工作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在工作协同上,高新区打破部门壁垒,建立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协同机制,市场监管局与科技、工信等部门常态化沟通,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协同推进,推动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标准,加速产业化,形成“研发—标准—产业”的良性循环。
在保障措施上,推行“清单化”管理模式,将重点任务细化为责任清单、措施清单、时限清单,确保每项工作有抓手、有节点、有成效;加大标准化资金扶持政策宣传力度,主动对接省市争取资源倾斜;借助“世界标准日”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推动标准化理念融入产业血脉,营造“人人讲标准、处处用标准”的浓厚生态。
从先进陶瓷的微米级制程到功能玻璃的透光突破,从聚氨酯分子重构到新能源材料推动固态电池革命,标准化基因已深度融入淄博高新区新材料产业肌理。淄博高新区正以标准为刃破解技术壁垒,以标准为桥连接全球市场,在新材料产业全球竞争中加速实现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跨越,让“淄博标准”成为世界产业版图上的闪亮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