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与夫人孙晶晶。隋旭光-摄
2016年9月,作为第十三届齐文化节的一项重要内容,陈思先生将国画《问古殉死主》无偿捐赠给山东临淄东周殉马坑博物馆。
《问古殉死主》创作于1984年,是陈思先生根据刚刚竣工不久的临淄东周殉马坑博物馆创作在古绢上的一幅国画作品,该画入选当年举办的第六届全国美展,陈思也因此成为淄博历史上首位入选全国美展的画家,实现了淄博市画家在前五届全国美展无人入选的“零的突破”。现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的张宏森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问古殉死主》是“历史断面前的沉思”。
9月12日,十三届齐文化节开幕当天,陈思接受了中国刻瓷艺术网独家访谈。
问:陈老师你好,作为第十三届齐文化节的一个重要内容,你从广州回到家乡淄博,参加国画作品《问古殉死主》的捐赠仪式。我们也都看到了,这幅国画无论是画面的感染力还是视觉的冲击力都令人震撼。这幅国画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问古殉死主》的含义是什么?
陈:1982年,我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淄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要工作是担任《淄流》杂志的美术编辑,同时还兼顾着淄博市美术、书法、摄影家协会的工作。应是1983年底,为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全国各级发起了征文活动,这是文革后首次恢复的全国性比赛,文学艺术界上下欢欣鼓舞、群起而动,纷纷投入到艺术创作实践中。展览分为三个级别:市美展、省美展、第六届全国美展。为此,大家努力拼搏的奋斗目标都希望能冲进全国美展。
参展艺术作品的创作首先是选题,为“画什么”我纠结了较长的时间。这时候,国家文物局批准建设临淄东周殉马坑博物馆,对殉马采取保护和展示,这在当时是一个重大的事件,我从《淄博日报》上看到了东周殉马的局部照片,出于创作敏锐的嗅觉,1983年深秋我第一次去临淄考古发掘现场。
东周殉马坑在临淄区齐都镇河崖头村,距临淄城区还有十几公里,当时是一片荒野。我上午从张店坐公交车到了临淄,然后再向当地老百姓打听怎么去那里,一个人转车、步行寻找现场,因真正知道那里的人并不多,走了不少冤枉路,待赶到遗址时工作人员己收工下班了,很遗憾,第一次就无缘了。
回来以后,仍不死心,我就找了淄博市博物馆的老师,请他们帮忙联系。那个年代从张店往临淄打电话,是需要通过总机转接的长途电话,待博物馆的老师联系预约好了,我一大早坐上公交车赶赴临淄,先到临淄区文物管理所找到考古专家、书法家李剑老师,当时李老师应该有40多岁,我们俩各骑一辆自行车就往河崖头赶。
一路上,我听李老师讲了殉马坑的历史背景和挖掘的点点滴滴,有了一个初步印象。但当我真正踏进殉马坑的遗址现场,扑鼻而来是的千年尸骨重见天日后的鲜活气息,混杂着抢救保护文物药水的强烈异味,我被“熏陶醉了”,同时映入眼帘的是排列成行的战马,昂首侧卧,前排马蹄飞扬呈临战壮态,后排战马四足蜷曲,作奔跑状,威武壮观,气势磅礴,我彻底被此天下无双的宏伟场景震惊了,太震撼了!强烈的创作欲,让我迅速认定这就是我苦心孤诣的创作题材。我马上在现场画了一些速写,收集采访了一些素材,并用随身携带的海鸥牌双镜头120照相机拍了一些照片。
题材确定后该从何角度来表现?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庞大的殉马葬式,虽然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五霸之首齐国经济的发达,国力、军力的强盛。但也反映了国君生活的奢侈豪华,十分腐化,墓主是谁?考古挖掘现场的恶劣环境,考古工作者背负青天的辛勤工作,在不断与考古学家及绘画师友的交流中,历经几易其稿,最终确定了此画的基本创作思路和构图。
接下来是“怎样画”的问题。因文革后艺术创作受到的种种限制,艺术家们中规中矩,基本上没有人敢于创新,敢于逾越。直到1977年之后,艺术界才开始尝试推陈出新。《问古殉死主》是一幅国画,使用国画的颜色和材料,画在黄色古绢上,舍弃了国画以线造型的概念,运用了西洋画以立体素描和丰富色彩的表现手法,来充分展现干古历史的神韵和厚重感,所以说,这幅国画看起来像油画,显得格外古朴沉重,这种表现手法在当年也算是一种创新尝试吧。从画面整体色调看,既对比又协调,背景的殉马尸骨是黑灰色调关系,展现了殉马的悲壮场景和笼罩着神秘墓主的鬼魅色彩、以及千年古迹沉淀的历史包浆。而考古前辈、年轻学者和挖掘工作者的人物处理,则是在灰白色调的关系中刻画入微的每滴汗水、背负青天的沉寂无闻和辛勤探索,明亮的色彩更象征着我们对考古工作者严谨、求知、乐观向上崇高理想的致敬。
很多人问过我,《问古殉死主》命题的含意是什么?我想当时就是“向逝去的时光追问这些殉葬战马的墓主是谁,从而颂德歌功我们的考古工作者”。
问:从你的简历看,你是1982年才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毕业,1984年进行创作的时候才24岁,刚刚大学毕业两年,能够创作出参加全国美展的作品,这在现在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你认为现在年轻人缺少的是什么?
陈:艺术创作需要灵感和激情,更需要孜孜不倦的追求和艰难困苦的劳作。那个年代搞艺术创作是全身心的投入,为了追求最高的艺术境界而创作,现在年轻人多是为了利益和做秀而创作,心态浮躁了,就很难出好的作品了。
《问古殉死主》真正开始进入创作状态是在1984年夏天,应是六月份开始的,我和曾先国(曾任淄博书画院院长、市文联副主席、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现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青岛画院院长)老师被抽调到淄博市群众艺术馆楼顶的大会议室,在那里集中创作,曾老师画山水题材,我选择继续创作殉马坑题材。那个时候条件不好,天太热又在顶楼,我们就经常光着膀子画画、吃、住,就在这样艰苦、快乐的条件下创作了3个多月。
到了8月份开始层层评选,首先是淄博市挑选出优秀作品送到省美协,省里再组织专家评比,挑选一部分优秀作品送至全国,最后中国美协再汇集全国美术精英,历经反复评选后确定全国美展入选作品。山东省最终国画作品15幅入选,很荣幸,我创作的这幅国画《问古殉死主》于1984年10月1日参加了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也是庆祝国庆三十五周年美展,当时国画是在南京举办的。
全国美展参展作品是有严格要求的,当时装裱后的最大尺幅是2000x2000(MM),我记得于希宁(1913—2007年,中国画大师、原山东艺术学院名誉院长)的作品就是2000x2000(MM),《问古殉死主》的尺幅是2000x1980(MM)。应在1984年11月上旬,淄博市举行国庆三十五周年征文获奖庆功大会,在获奖人员中我是第一个上台领奖的。
捐赠国画《问古殉死主》原作——尺寸1520x1280
问:你在恢复高考第一年就考上了山师大美术系,之前专业学过画画吗?
陈:1971年,我11岁的时候就开始迷恋画画,并拜恩师高潮(1938—2007年,全国著名画家、原山东轻工美术学校副教授、副校长)学画,终生受益。那个时候痴迷到了什么程度?就是熬夜画画,一画一个通宵。我母亲一看到画到十一点了还不睡觉,就逼着我关灯。妈妈睡了以后,我就再爬起来继续画,常常是一直画到天亮。今天所获得的小小荣誉,真是靠熬了无数个日日夜夜换取的。
我的初中、高中是在淄博矿务局子弟学校就读,记得初中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缺少美术老师,我就兼任小学三、四年级的美术老师。
我现保留着1975年5月31日在《淄博日报》发表的两幅速写作品。那时还不满15岁,我一人乘坐公交车辗转找到淄博日报社,美术编辑部好像是在三楼。报社传达室工作人员转告说有个小孩来投稿。报社美术编辑王老师下来看了我的画,就问是不是我自己画的,我回答说“是”,他有点不大相信,就给我一张纸让我在现场随便画一幅,我在现场画好后,王老师就带我来到美编室,见到了杨振寰老人家和栾尚恕老师,现在看美术室的办公环境很拥挤,很多人挤在一个办公室里,大白天必须开着台灯工作。从那以后,在各位前辈、老师的教育、帮助、关心支持下,我陆续在《淄博日报》、《大众日报》、《山东画报》以及其他报刊杂志发表作品。
1977年恢复高考,中央美院、浙江美院,在山东省各只招录一人,当年仅淄博市就有几千人参加美术院校统一考试,全省初试后有50人赴济南复试,淄博是我一人参加。当时我一门心思上中央美院、浙江美院,所以第一至第三志愿报的都是中央美院、浙江美院,第四志愿报的才是山师美术。所以当山师给我打来电话拟录取的时候,我在纠结中放弃了。紧接着1978年第二次高考,我还是继续报考中央美院、浙江美院,有幸我又被选拔参加复试。无奈,中央美院、浙江美院的复试与山师的考试是在同一天,但一个考场在青岛、一个在济南,年少心理承受力差,梦想的机会只能错过了……最后报考了山师。
问:24岁取得这样的成绩,真应该说是年轻有为了。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离开淄博,去了广州呢?
陈:1986年底,我是作为人材交流正式调到广州的。
1986年初,我去了一趟广州、深圳,被深深地吸引了,改革开放、深圳速度,一些新名词、新景象深深地冲击和震撼着我年轻而又不安的心,我到深圳市司法局主办的《深圳法制报》去应聘试用,仅一个月就被确认正式录用了,并开出商调函给淄博,随时可调入深圳。但我后来还是调入了广州开发区工作。
《问古殉死主》捐赠证书。
问:算到今年,你离开家乡整整30年。这30年里,《问古殉死主》这幅画一直带在身边吗?你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想把此画捐给临淄?
陈:其实,这幅画在六届全国美展后,临淄区文管所的李剑老师就找过我,希望能将此画给文管所收藏,或由文管所代为保管。因为当时这幅画参加了全国美展之后又参加巡展,直到第二年中,才回到我手里,李剑老师也没再找过我,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后来由北迁南、几次搬家、出国,此画一直完好无损地保存着。两个月前,因商务工作与临淄区委宋书记、宣传部张部长,偶然间谈起了以临淄东周殉马为题材,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作品。宋书记有敏感和文化战略的眼光,当时他就毫不犹豫地提出此画一定要捐给齐国临淄,有偿也行。第二天一早,特别嘱托张部长落实此事,宣传部张部长、王部长都倾注了极大的真诚和热情,促成了捐赠事宜。毕竟此画的孕育耗费和注入了我青春的心血,这32年的风雨相伴,确实难舍难离。我征求了太太和家人的意见,全家都大力支持,并表示一定无偿捐赠。
此画的创作取材于故乡东周殉马坑,最终回归于故乡山东临淄东周殉马坑博物馆,应是这件作品的最好归宿。《问古殉死主》画作是实至名归,为作品的传承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问:在企业家、收藏家、画家等等这些称谓里面,你对自己的准确定位是什么?
陈:在我自己看来,我不是什么“家”。企业经营和商务活动只是我养家糊口的本职工作,我自始至终没把自己当作充满铜锈的生意人。现在我更关注于收藏事业,更希望能够重拾画笔、重温旧梦,更多是倾向于回归家庭、归真。
我最初选择经商有个很幼稚的想法,就是通过体验做生意,立志在赚到10万元钱之后就回来继续画画,但是真正走上经商之路后,才发现是条不归路,看来人的贪欲还是很难自制的……有时候也想画些东西,却总是“眼高手低”,自己都看不过眼,真就不敢动画笔了。
近17年来,我一直在专注收藏红狮纹饰古陶资系列藏品。目前正在筹划建设“中国雄狮文化产业项目”,其中包含建设《中国红狮博物馆》。(隋旭光)
作者简介:
陈思,1960年生人,1978年考入山师美术学院,1982年在淄博市文联和新闻出版局工作,1986年调广州开发区政府工作,1989年后从商至今。
2015年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专著《中国红狮——陈思狮纹古瓷收藏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