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陶” 一个时代的烙印

摘要 伴随着粒粒饱满的金黄色麦浪,“美陶”(淄博美术陶瓷厂)也迎来了一批远方的客人:来自韩国的艺术创意工作坊来美陶洽谈一批“蓝丝釉滴”(雨点釉的升级技术)陶艺瓶。

编者按:有一个企业,当年非常辉煌,为淄博陶瓷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由于,历史沉重包袱和机制不灵活,观念不解放,企业无奈破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过去尘封的建筑和记忆,被文化重新唤醒,她的文化艺术之根依然深深地扎在厚重的土壤里,那些依然迷恋陶瓷艺术的大师和从业者,还在这里坚守,艺术之魂未散,这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淄博美术陶瓷厂就是这样一个企业。

6月12日,伴随着粒粒饱满的金黄色麦浪,“美陶”(淄博美术陶瓷厂)也迎来了一批远方的客人:来自韩国的艺术创意工作坊来美陶洽谈一批“蓝丝釉滴”(雨点釉的升级技术)陶艺瓶。韩国陶艺家比较挑剔,经过精挑细选最后落脚美陶,再次印证了那句业界流传了60年的佳话:南有石湾,北有美陶。

诚然,在老一辈陶瓷艺人的心目中,广东的石湾美术陶瓷厂与山东博山的美术陶瓷厂是艺术陶瓷神圣的殿堂,无人能出其右,故有“南有石湾,北有美陶”的佳话。

美陶坐落于文化底蕴非常丰厚的博山区山头镇,而山头镇又是著名的“陶镇”,早在宋代这里就盛产陶瓷,至今还能寻到残破的古窑址遗迹。特别是美术陶瓷的艺术源头可追溯到上古的龙山文化时代。美陶始建于1957年,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是由建国初期的隆胜社、义胜社、永新社、华胜社等许多较大的陶瓷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的陶瓷企业,可以说,一成立就“出身高贵”。

出身名门的美陶,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卓越艺术造型与独一无二的制釉技术,很快名满全国。淄博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古窑址根基,造就了一大批能工巧匠。经过陶瓷艺术大师侯相会、陈希龄、朱一圭、冯乃藻、陈怡训孜孜不倦的反复实验,把源于宋代的“雨点釉”发扬光大,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术陶瓷界独树一帜,在1960年的广交会成交出口,销往日本和东南亚,一时间名耀四海。“茶叶末釉”源自于齐国故都青铜器的沉着色调,类似于古铜的色彩,浑厚古朴,从出生到现在,一直都是中国陶瓷中稀有的艺术品种。随着出口与知名度的加大,1980年,美陶生产的“茶叶末釉”、“雨点釉”被评为部优产品。

美陶的手拉坯艺术更是陶瓷界的一绝,艺术造型承袭了齐国泱泱大国的风范,均古色古香,也带有典型的“龙山文化”的影子。窑变不一的“鲁花窑”集赤橙黄绿青蓝紫于一体,变化无穷耐人寻味;立粉彩陶“竹鸡盘”曾作为国礼,由时任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出访美国时赠送给参、众两院,为美陶赢得了光芒四射的美誉。

美陶的知名度也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的重视,先后有10多位领导人视察美陶。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先后有奥地利前总统来厂参观,华国锋、雷洁琼、胡乔木、姜春云、杨成武、杨静仁来厂视察,杨静仁有感于美陶美轮美奂的釉色变化,现场题写了“精益求精”四个大字。

美陶在当时声名日盛,许多艺术大家纷至沓来。于希宁、韩美林、范曾、黑白龙、侯一民、陈维信、张守智、杨永善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都与美陶相伴并提,甚至中央电视台的沈力也在繁忙之中亲临美陶,一睹美陶典雅造型、百变釉彩的风姿。

这些闪光的名字曾是美陶发展史中最荣耀的部分,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美陶也难逃衰败的命运。但其涵养的陶瓷风骨与卓越技艺传承了下来,并没有随着这些闪光的名字而消失,却在传承中历经岁月的洗礼愈发光艳。

编辑:1272969453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