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刻瓷一錾一刻:简单手法练到极致成绝活儿

摘要 北京刻瓷传承人周晓明是一名来自山东的美女陶瓷设计师。5月20日,来淄博参加第八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

北京刻瓷传承人周晓明是一名来自山东的美女陶瓷设计师。5月20日,来淄博参加第八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

在学习过程中,周晓明在自己设计陶瓷上,运用老师教授的北京刻瓷技艺,完成许多作品。“在和北京刻瓷技艺第三代传承人陈永昌老师学习后,我才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周晓明说。

陈永昌是北京刻瓷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1957年,16岁的陈永昌进入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学徒,师从自己的父亲陈智光。一直到2000年退休,陈永昌一直从事刻瓷工作。退休后,陈永昌放不下这门家传的手艺,依然没停止创作。只是从“饭碗”变成了爱好,并且绝不出售,也从不主动宣传。

陈永昌制作刻瓷的全部工具,主要就是不同型号的錾子、刻刀、木槌。这把黄杨木的小槌从上世纪60年代用到现在,浅色凹进去的坑是几十年敲击形成的。

刻瓷源于雕玉,最早是用雕玉的工具“砣子”,在瓷器上砣出字形。刻瓷兴盛于清朝,光绪年间,皇宫里办了个工艺学堂,相当于现在的工艺美院,里面设有刻瓷科,从南方请来了刻瓷大师华约三,带20多个徒弟。后来由于社会动荡,这些人中只有两个北京人留下了,一个是朱友麟,一个就是陈永昌的父亲陈智光。

两位老前辈将刻瓷工艺进行了改革。当时,南方是用刻瓷刀“刻”,北方惯用錾子“錾”,二老将南北工艺结合,有錾有刻,形成了“北京刻瓷”这一门派。

解放后,国家授予二人“老艺人”名号,并安排在刚刚成立的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那是1957年,陈智光68岁,开始教16岁的陈永昌学刻瓷。“最开始什么也没干,就刻线条,刻一个月,什么时候刻直了什么时候算。”从此,陈永昌再也没有和“刻瓷”这门手艺分开过。

2015年3月,北京市西城区组织北京刻瓷、裕氏草编、泥塑彩绘脸谱、戏曲盔头制作技艺及北京宫毯织造技艺的传承人,公开招徒。这也是该区首次面向社会招募非遗传承志愿者,其中前四门手艺始终是行内师徒、家族传承,从没公开外传过。来自山东的陶瓷艺术师周晓明便有幸师从陈永昌大师。


编辑:admin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