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草”生金!博山窝疃村“四化”破译致富经

摘要 在淄博市博山区城东街道,一个名为窝疃的村庄,因一株株破土而生的灵芝,成为科技赋能农业的鲜活样本。

在淄博市博山区城东街道,一个名为窝疃的村庄,因一株株破土而生的灵芝,成为科技赋能农业的鲜活样本。

当标准化大棚取代传统田垄,当灵芝盆景化身“致富金花”,当“药食同源”的古老智慧与“文创经济”的潮流创意碰撞交融,窝疃村不仅种出了珍稀药材,更培育出乡村振兴的“产业密码”。

日前,记者走进这个村庄,探寻一粒孢子如何长成共富产业,一株灵芝又如何撬动乡村振兴的“四化”未来。

灵芝梦:从试种到产业化升级

5月4日,阳光洒在城东街道窝疃村的灵芝大棚上,金光闪闪。记者走进大棚看到,一排排整齐排列的灵芝菌包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茁壮成长,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菌香。窝疃村党总支书记赵凯站在大棚中央,自豪地说:“这是我们村里的‘仙草’,是乡村振兴的希望。”

窝疃村,一个拥有500余户、1385口人的普通村庄,在2024年积极响应博山区“一村一业”政策,开始了一场“与众不同”的产业探索。赵凯回忆说:“那时候,我们村里有不少闲置土地,长期荒废。我们就在想,能不能利用这些土地,做点实事,让村集体和村民们增收致富。”经过多方考察和论证,窝疃村决定投资20余万元,盘活约660平方米的闲置土地,建设灵芝菌包培育实验大棚。

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窝疃村开始了灵芝的试种之路。他们采用了恒温恒湿技术,为灵芝生长提供了最佳环境。村“两委”成员赵锦石作为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几乎每天都泡在大棚里,观察灵芝的生长情况,记录数据,调整环境参数。他笑着告诉记者:“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啥都不懂,只能一点点摸索。现在,我们也算是半个专家了。”

2024年9月底,窝疃村完成了首批1.6万个灵芝菌包的采购并投入培育。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照料,2025年1月初,首批灵芝喜获丰收,收获灵芝1000余斤、灵芝孢子粉100余斤,实现收入4万多元。这一成果让全村上下欢欣鼓舞,也坚定了大伙儿继续发展灵芝产业的决心。

在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窝疃村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要想让灵芝产业持续发展,必须走深加工和文创产品的道路。”赵凯告诉记者,2025年4月,窝疃村采购了第二批1万个灵芝菌包入棚,其中包括创新引入的1000个观赏类菌包,计划推出灵芝盆景项目,融合“药食同源”与“文创经济”双赛道发展。

“我们正在积极探索灵芝深加工,研发灵芝酒、灵芝面条等高附加值产品。”赵凯说:“这些产品不仅能提高灵芝的附加值,还能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城东街道的“一村一业”蓝图

窝疃村的灵芝梦,是博山区“一村一业”战略的一个生动写照。而作为博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东街道在“一村一业”战略的实施上同样不遗余力。

数据显示,2025年截至目前,城东街道统筹推进实施“一村一业”项目58个,其中已有项目37个,新实施项目21个。新实施项目中涉农类项目7个,闲置资源盘活类项目8个,城市空间利用类项目6个。

城东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詹大为介绍,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城东街道采用了“五步协同驱动、构筑工作闭环、赋能创新提升”的工作模式。从反复论证、清单赋能到交流学习、督导指导、复盘谋划,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确保了项目的高效推进。同时,街道还鼓励各村(社区)摒弃“等靠要”的旧观念,树立“自造血”的新思维,通过互学互比激发积极性,实现带动闲置资源盘活、城市空间利用、“公益+市场”反哺的良性循环。

尽管城东街道在“一村一业”战略的实施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记者实地调研发现,目前该街道农业类项目均处于发展初期阶段,还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种植,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销售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展。同时,虽然拥有城区人口资源优势,但在借助这一优势推动“一村一业”产品销售方面仍需进一步破题。

詹大为还介绍,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城东街道制定了详细的未来计划。首先,在农业项目上聚焦“四化”精准发力,即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通过优质项目,带动更多村庄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其次,聚焦闲置资源盘活、城市空间利用,做活社区经济;最后,聚焦“一村一业”项目与“公益+市场”融合发展。将城市社区打造成博山区特色产品销售第一阵地,实现“一村一业”产销闭环,助推“一村一业”发展。

沿着“仙草”的故事从幕后回到台前。从试种到产业化升级,窝疃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而城东街道的“一村一业”蓝图,则为更多村庄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只要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市场导向的原则,就一定能够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赵凯自信地说:“我们坚信,窝疃村的‘仙草’一定会越种越旺。”

编辑:王蓓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