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医正道:从“神医”扁鹊说起

摘要 近年来,齐文化研究院与岜山集团深度合作,打造“扁鹊”IP,推动中医药文化研究与齐地大健康产业品牌建设

淄博是扁鹊故里,也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认定的中医药学主要起源地。早在两千多年前,齐地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齐派医学,以扁鹊、淳于意为代表的齐派医学,凭借其巨大的医学成就和深刻的学派思想,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近年来,齐文化研究院与岜山集团深度合作,打造“扁鹊”IP,推动中医药文化研究与齐地大健康产业品牌建设,推进扁鹊书院、扁鹊博物馆、中医药文化馆等项目建设,打造齐地中医药研学游、康养游、药膳体验,形成了“医养康旅”于一体的新业态、新模式,加快了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创建更好、更规范、更有特色的齐地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的典范,推动齐地中医药文化走向基层、贴近大众。

微信截图_20250327142341

追溯东方医魂坐标

根据《史记》记载,“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扁鹊是齐派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年轻时师从长桑君,被赠予秘藏药方,经过多年苦心钻研和行医实践,终成一代名医。扁鹊在各国之间行医,他医术全面,精通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善于根据病情综合运用汤剂、药熨、针刺、砭石、药酒等方法治病,并结合经络知识和临床经验开创“四诊法”,尤以望诊和切脉著称,两千多年来,“四诊法”一直为我国中医临床所沿用。齐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对齐派医学理论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受“百家争鸣”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齐国医学领域也摆脱了巫术鬼神的精神束缚,坚持“信巫不信医者不治”的理念,开创了以整体观念和辩证诊治为要义的中国医学模式。司马迁在《史记》中高度赞扬:“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循)序,弗能易也。”后世将扁鹊定位为“医学之宗”。

岜山集团创始人孙启玉对扁鹊文化和齐地中医药的研究已开展多年,他说:“说淄博临淄是扁鹊故里,不光是这里的人们对齐派医学的代表人物扁鹊有感情,还是因为有大量的历史文物和文献的证据。”2019年8月19日到20日,世界中医药学联合会主办的“探寻世界中医药学起源地·扁鹊故里——中国淄博国际交流研讨会”,在淄博召开。金世元、张大宁、唐祖宣、王世民4位国医大师,桑滨生、李俊德、孙敬明、张光明等3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围绕世界中医药学起源地、扁鹊故里、扁鹊的医学成就、历史地位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国宝级文物“陈璋方壶”“陈璋圆壶”铭文,对论证齐医扁鹊的故里就在淄博临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何爱华发表在1991年第三期《管子学刊》上的《秦越人里籍与齐派医学考》就曾写到,“据此,司马迁《扁鹊传》上所说,秦越人里籍为‘勃海郑人也’,或‘齐·勃海秦越人,家在于郑’的具体地望,即被考证落实。”这些成果也充分体现了“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的精髓。

《天回医简》出土,齐医扁鹊有了新证据

2012年出土的汉代《天回医简》,印证了齐医文化中扁鹊学派的真实存在。在成都天回镇出土的930支医学竹简,总字数超过2万,还有一具髹漆经脉人像模型,涉及中医理论、脉诊、针灸、方剂等,目前已经整理为《脉书·上经》《治六十病和齐汤法》等8部医书。

《天回医简》中多次出现“敝昔曰”等字,专家们通过音韵学和古文字考证,认为“敝昔”与“扁鹊”通假,意即“头戴鷩冕的雉鹊”,这与山东出土的汉画像石中的扁鹊“人首鸟身” 形象相符。医简内容涉及“五色脉诊",也是扁鹊医学的标志,天回医简应是失传的扁鹊医派的著述;医简中存在齐语特征,例如,简文中使用“畺”表示“姜”、“圭”表示“桂”,这些通假字的使用与齐地出土文献(如银雀山汉简)中的书写习惯高度一致,推断其成书于齐地,西汉时传入四川。墓主人可能与仓公弟子有关联,通过仓公淳于意的传承,将医书带到蜀地,从而支持了扁鹊里籍为齐国的观点。

专家们通过与《黄帝内经》比较研究,发现《黄帝内经》是对《天回医简》的注解,而非独立经典。从扁鹊到仓公淳于意,上下五百年的医学传承,铸就了扁鹊医派。从这个意义上说,齐医是中华医学之源,淄博是世界中医学的主要发源地。天回医简的出土不仅证实了扁鹊医学的存在,还通过医简的存在较多齐地方言特征,印证了扁鹊医学从山东向蜀地传播路径,进一步巩固了扁鹊医派的历史地位。

遗憾的是,由于《天回医简》出土较晚,最初并没有立即产生重大影响,错过了2019年的那次国际交流研讨会。但是经过近十年的修复与研究,《天回医简》于2023年正式出版之后,学界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天回医简》不仅填补了汉代医学文献的空白,也为研究早期中医理论和扁鹊学派提供了珍贵实物证据。

更为重要的是,《天回书简》中《治六十病和齐汤法》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成方制剂专书,其实也印证了一些民间秘方最初的来源。

微信截图_20250327142405

孙启玉带领团队为258种中药的煮散颗粒饮片制定了标准。

守正创新,重构中医药未来

2015年,66岁的孙启玉做了一件震动业界的事——拜被誉为“活药典”的89岁国医大师金世元为师,专攻中药鉴定与炮制。孙启玉认为,中医药的未来必须按照现代医学的框架来构建,他的目标是建立中药煮散的标准体系。所以,中医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医学的概念,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为此,岜山集团建起了岜山中医药研究院,进口了美国最先进的检测设备,请来中国中药药效组分理论创始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张贵君教授,12年做了2万余次试验,为258种中药的煮散颗粒饮片制定了标准,并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平台进行了发布,并准备在此基础上再加52种,扩大到310种,基本覆盖常用的中草药。如今已实现通过复原古老剂型“中药煮散”技术明火砂锅煎药。数据显示,炒苍术等药材的有效成分提取率可达传统饮片的9倍以上。这项技术获得七项国家专利,并让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煮散研究专委会花落淄博,孙启玉因此当选首任会长。

微信截图_20250327142434

岜山集团建立起一整支团队进行中医药的创新研发。

近年来,在学术研究深度开展的基础之上,齐文化研究院与岜山集团开展深度合作,不断拓宽齐文化“两创”实践新路径,推进“扁鹊”IP的打造和齐地大健康产业项目的开展。目前,岜山药膳、岜山康养、岜山文旅等已作为文化符号,深植于这片齐文化的热土,并逐渐开枝散叶,成为网红打卡地。

为了让中医药惠及更多的人,岜山建立了一整支团队,持续不断挖掘、研制、开发 “岜山药膳”,按照国家卫健委公布的药食两用食物名单和传统中医药理论,优选优质药材、食材和调料,运用博山菜的烹调技艺,创造了独具一格的“岜山药膳”。岜山药膳着重突出博山四四席规制和博山风味特色,讲究美食美器,搭配和谐,色、香、味、皿俱佳,这也是齐文化中博山饮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深度融合的尝试。

让齐文化落地落实,一直是淄博市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重要抓手。如今,扁鹊书院内建立了一套独特的齐医文化体验系统,可以通过先进的VR技术,体验中医望闻问切的过程;也可以通过仿生手臂,了解沉脉、喜脉等诊脉的体验;还可以品尝改良版“博山四四席”药膳,在扁鹊书院参与中草药煮散制作……

“心中有疾苦,脚下有正道。”齐医正道,不就是对人间疾苦的挂怀吗?

编辑:王蓓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