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法委机关报《法治日报》记者专访高青县人民法院“新春走基层”系列活动

摘要 为减少老百姓的诉累,青城法庭决定开通民生案件绿色通道,迅速组成巡回法庭,深入基层,到村委会大院里开庭审理此次案件。



“村民们注意啦!村民们注意啦!今天下午两点,请还有劳务费没结清的村民抓紧到村委会会议室参加开庭……”                

1月22日,腊月二十三这天,位于山东省高青县木李镇杜集村村委会广场上的广播站大喇叭,传来了一则开庭消息。《法治周末》记者旁听了这起开在村委会大院的庭审。

听到广播后,村民们议论纷纷。“听说了吗?高青县法院青城法庭法官要来咱村里开庭啦!”“太好了!这回村集体欠咱的劳务费是不是有着落了,咱们下午一起去村委会看看去。”

下午一点半,村委会大院熙熙攘攘,好不热闹。院里挤满了大爷大妈,有怀里抱着孙子的,有手里拿着针线活的,有嘴里抽着烟袋的。每人手里提个马扎。

《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杜集村是位于黄河沿岸的农业大村,全村农用耕地3000余亩,人口1000余人。近年来,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承包后,年轻的劳力都在城里打工,村里的老年妇女们多在村集体打打零工,补贴家用。

今天的这起纠纷,是因村民为村集体提供劳务引起的。   

1月6日,木李镇综治中心的工作人员打通了青城法庭的电话,反映辖区的杜集村在美丽乡村建设改造过程中,存在40余村民务工费无法及时结算的问题,急切寻求法院帮助。

收到寻求帮助的消息后,青城法庭法官李向民第一时间向有关村民及村委会了解情况,发现案涉纠纷均因三年前村委会雇佣本村村民在房屋拆除、防洪排涝等过程中产生的劳务欠款而引起,但村委会受困于财务等客观情况,无法及时向老百姓兑现,一时间案件无法推动处理。    

了解案情后,法官李向民及时向村里释法明理,点明症结,并指导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案涉纠纷事关42户老百姓的辛苦钱,案件体量大,债务时间久,况且涉及的老百姓大部分年事已高。正赶上将近年关,天气寒冷,老百姓集中到青城法庭驻地开庭路途远。为减少老百姓的诉累,青城法庭决定开通民生案件绿色通道,迅速组成巡回法庭,深入基层,到村委会大院里开庭审理此次案件。

当天中午,李向民法官一行4人早早赶到了杜集村村委会大院,与村委会负责人简单交谈后,4人迅速投入巡回法庭的搭建过程中。

在村民的热情帮助下,村委会的办公桌很快变成了审判席,村民们自带的小马扎变成了旁听席,座席桌牌、小法槌摆放井然有致,墙上崭新的国徽庄严肃穆……村委会办公室很快变成了一处庄重且严肃的审判法庭。

“高青县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现在开庭!”随着掷地有声的法槌敲响,巡回法庭正式开始。原被告双方依次发表双方意见、出示证据材料、展开法庭辩论。

经过法庭一下午的居中调解,村委会与村民本着和睦乡里,情法相融的原则,双方顺利达成了还款协议,村委会负责人郑重地在协议上按下红红的手印,并当庭表示立刻筹集资金,确保按时过付,让几十户老百姓过一个温暖的春节。

等李向民法官和同事们走出村委会大院,已近傍晚6点。望着百姓们一张张淳朴的笑脸,尽管冬日的寒风打在脸上还有些生冷,但案结事了的美好结局就像小火炉一样温暖了大家的心窝。

“将法庭开到村委会大院,开到基层群众身边,切实解决群众遇到的问题,是实现府院联动,提升联动成果的重要体现。以‘如我在诉’的为民情怀认真办理每一起案件,让司法温度可感可触,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高青县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房鹏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说。

感受司法为民的温度与力量

当村委会的办公桌变成了审判席,当村民们的小马扎变成了旁听席,高青县法院的法庭“下乡”成为司法为民的生动实践。法庭并非高高在上,而是贴近群众,深入基层。法律并非冰冷的条文,而是有温度、有力量的关怀。

青城法庭把审判庭设在百姓身边,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将法律的规范性、严谨性与百姓日常生活相结合,不仅保证了审判形式的规范严格,更为百姓寻求公平公正保驾护航。

编辑:王蓓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