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创新之帆乘势而上——淄博市入列全国创新强市综述
来源:淄博日报
作者:赵瑞雪
发布时间:2025-01-16
摘要
日前,在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中,淄博分别列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排名第49位(101个城市)、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第50位(288个城市)。
决胜未来,唯有创新。
当下,科技与创新正悄然成为淄博这座老工业城市的最亮底色。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94%,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列第34位;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15家,列第30位;国家级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的40.52%,列第25位;技术输出合同成交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6.68%,列第14位……这些创新成绩单是淄博入列全国创新强市的最好诠释。日前,在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中,淄博分别列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排名第49位(101个城市)、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第50位(288个城市)。当创新强市成为这座城市闪亮的新名片,淄博如何具象?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也是最活跃的创新力量。当下的淄博,从“高精尖”的研发实验室到热火朝天的车间生产线,处处创新涌动。山东省氢能关键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里,科研人员紧张工作。在山东省氢能关键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研发人员正在进行燃料电池膜寿命耐久测试,为客户应用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撑。山东东岳未来氢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氢能新能源“芯片”材料质子交换膜及配套化学品的研发与生产,近三年平均研发投入强度10%左右,2022年,企业荣获山东省首个技术发明特等奖,相关产品“10微米超薄氢燃料电池全氟质子膜”获评2023年度山东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在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位于淄博先创区新材料产业园的“年产5000立方米气凝胶隔热材料”项目现场,工作人员正在生产线上操作相关设备。企业自主研发、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气凝胶材料低成本制备技术,可应用于水泥回转窑、热分解管道、钢铁冶金等领域,将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提供有力的新技术、新产品支撑。2024年,国内首条中空玻璃全尺寸智能生产线在山东能特异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线,目前正在紧张调试,即将为客户发货。该生产线采用最新的填封式间隔条成框工艺和智能材料计算系统,其中,中空玻璃暖边间隔条的折弯加工设备为企业自主研发,可将壁厚仅为0.1毫米的不锈钢间隔条,快速折弯定型、精准自由裁切,大幅提高下游企业生产效率。在山东省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由舜泰汽车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级“高性能特种车辆智能底盘集成系统开发”项目,正在加紧研发,力争打造为世界领先的智能底盘集成方案。研发是个投入高、耗时久的工程,舜泰汽车有限公司保持持久定力,近三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速分别达到21.7%、26.5%、62.3%。研发投入的不断加大,带动了营业收入的快速增长,企业2024年营业收入预计突破2亿元,是2022年的两倍多。从《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中发布的具体指标来看,淄博在新产品开发、研发人力投入、科技型企业培育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而这些,都得益于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挺膺担当。近年来,我市以科技创新治理效能提升为抓手,不断增强高质量科技精准供给能力。通过对现有企业相关数据的汇总整合,为企业创新“画像”,把握不同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科技驱动型企业特点和需求,精准打造全要素支持、全链条保障的“政策包”“服务包”,让政策更精准、服务更可感、保障更有效,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投入、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精准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双培育”工程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育苗”计划,创新型企业的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产业向“新”向“绿”态势更加明显。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预计将突破1800家,三年来增长75.3%,新授权和拥有的发明专利占全市总量均超过60%(含驻淄高校),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成为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以2023年规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为例,其占比达41.90%,营业收入占比达51.01%,研发投入强度达4.54%,是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近3倍,营收增速是规上工业企业的近10倍。我市持续整合资源、放大优势,切实把科技创新主体、产业创新主体组织起来、发动起来、带动起来,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深度融合。齐都药业正是得益于此,瞄准高校借智、借力、借资源,加快布局新型研究平台,实现了以仿制为主向激素类、肿瘤类等高新、高附加值产品拓展,企业也从规模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24年6月20日,企业与北京大学医学部签订创新制剂联合实验室共建协议,此前联合共研的1类创新药,已正式立项并启动;7月8日,联合康复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淄博职业学院申报的新型口服制剂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获批;7月15日,与山东大学联合申报的山东省先导物成药性优化和评价重点实验室获批;9月25日,牵头申报的“生物酶法合成左卡尼汀原料药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获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批准立项……企业2024年下半年的科技创新收获,就是最好的佐证。搭强平台、培优项目、让人才唱戏,齐都药业是我市以科技强助力产业强的一个缩影。在淄博,重大科技成果有成熟的孵化培育机制,支持企业围绕“四强”等产业领域,联合高校院所开展技术攻关,不断突破一批产业“卡脖子”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近三年,我市企业已累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省重点研发计划44项。获得省科学技术奖43项,数量稳居全省前列。创新平台是集聚各类科技创新要素资源的“强磁场”。聚焦从源头创新、工程技术研究到成果转化的产业技术发展路径,我市构建起“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公共服务-成果转化”多元互补、开放共享的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成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策源地。截至目前,全市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总数突破550家,近三年增长近40%,链接了清华大学等60余所高校院所的创新资源,汇聚了全市近80%的高层次人才,贡献了全市研发投入的一半以上。同时,我市已初步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拥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载体32家,目前在孵企业1079家,在孵团队256个。按照“服务决策、适度超前”的战略要求,我市以科学咨询支持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编制重点产业创新图谱,引导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填空式”产业链精准招商、挖掘匹配高能级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合作,让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路径可循。以氟硅材料产业链创新图谱为例,我市按图锁定南京大学药学博士程宇豪团队自主研发、打破国外垄断的“医用氟碳特色原料药及其创新医疗产品研发”成果,2024年9月,项目正式落户高青县。人才带着项目来,看中的是我市氟化学化工和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的科技和产业优势,也补齐了我市氟硅材料产业链在医用、医疗器械应用领域的短板,实现产业链向高附加值延伸。程宇豪也是我市2024年省外引才的优秀代表。以产定才、产才融合的机制在我市日趋完善,人才与产业精准对接、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了“双向奔赴”。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聘任“科技副总”750余人次,签订产学研项目459项,向企业实施成果转化267项,带动企业新增销售收入25.79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860.51亿元,同比增长8.75%,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3.55%,较2023年提高2.79个百分点。创新强市,是对我市市民科技创新意识、创新创业环境以及产业结构、新旧动能转换程度的肯定与认可。自2022年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以来,我市通过需求聚焦、资源聚集、政策聚合,逐步构建起“大科技”工作格局,城市创新生态聚变成势。企业的创新发展之痛,就是我们打造良好创新生态的发力点。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科技成果转化是首先要解决的共性难题。针对这一痛点,我市不断完善“政府引导、市场化主导、专业化运作”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系统解决“转什么”“谁来转”“怎么转”的关键问题,实现成果转化“发现-评价-转化-应用-产业化”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协同攻坚、联动发展。概念验证,是科技创新主体跨越科技成果转化“死亡之谷”的有效助力。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打破政府扶持奖补常规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作用,最大限度激发了建设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目前,已建设5家市级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中心,其中,淄博产研创新概念验证中心探索“技术研发+概念验证+创投基金+成果转化”新模式,其建设单位淄博产业技术研究院已实施概念验证项目12项,参股孵化企业/平台16家(已实现产权交易退出3家),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累计销售收入近1亿元,新引进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名,与企业共建的山东高新医疗创新中心发展势头良好,吸引了多家外部投资主体青睐;另外一家,淄博市生物医药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单位淄博高新区生物医药研究院,已服务企业1000多家,基本覆盖全市医药行业,经济社会效益良好。各个市级概念验证中心的建成,在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的作用也将有效凸显。在科技金融方面,我市建立科技部门与金融机构信息共享、联合评价、共同支持企业发展的工作机制,每年为我市企业争取银行贷款、股权投资等各类金融支持超过20亿元,融资成本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山东保蓝环保有限公司是一家研发生产大气环保设备的轻资产企业,在过去三年时间里,企业已先后申请到总额近5000万元的科技贷,为创新发展带来极大帮助。2024年3月份到位的1000万元科技贷款,主要用于其“第五代电磁脱白系统”项目。轻资产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普遍特点,企业也因此难以获得传统信贷支持,我市大力实施科技金融赋能提升行动,创新“科技研发贷”,整合“鲁科贷”“鲁科担”“鲁科保”等政策,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近三年来,每年为企业提供科技金融资金20亿元以上,有效激发了企业创新创业活力。创新生态渐成“小气候”,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企业在其中茁壮成长,展现出勃勃生机。2024年,全市已有科技型中小企业2560家,近三年来平均增速24.23%,销售收入平均增速19.39%,研发费用平均增速16.29%,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到了7.75%,高出规上工业企业5.15个百分点。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当前,我市已经基本完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任务。创新强市这一崭新名片,对淄博而言,既是肯定,也是鞭策。如何让更多创新的“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将科技创新力转化为发展硬实力,淄博当以奋楫争先之势,跑出加速度、再拼新高度。
编辑:毕小青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