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代码 600016

2024年09月17日 星期二

权威发布 | 今年1-7月,淄博市优良天数122天,同比增加9天

摘要 9月6日,淄博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以深化改革奋力推进美丽淄博建设新闻发布会,邀请淄博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学介绍淄博市深化改革奋力推进美丽淄博建设有关情况。

微信图片_20240906151835

9月6日,淄博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以深化改革奋力推进美丽淄博建设新闻发布会,邀请淄博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学介绍淄博市深化改革奋力推进美丽淄博建设有关情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的制度保障,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具体遵循,指明了前行方向。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淄博市创造性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加力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改革成效显著。

一是制度体系实现系统性重塑。坚持全方位、多角度布局,系统化、层次化递进的思路,先后实施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流域生态补偿、治理能力提升、绩效考核评价等多个领域数十项具体改革方案。颁布实施全国首部污染源自动监控地方性法规《淄博市污染源自动监控条例》,在全国率先建立公安、环保联动执法机制,打造“刑责治污”淄博模式,全市污染源在线监控覆盖率位居全省前列,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二是责任全面压紧压实。建立了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河湖长制、林长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在全省首创“全员环保”工作机制,重构生态环保责任落实、治理模式、制度执行三大链条,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全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不断增强。

三是改革举措成效显著。完成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探索打造出“污水处理厂+湿地”治污综合体。实现以抓污染物总量减排为主向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系统转变。马踏湖流域综合治理入选中组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党的二十大“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获评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第一名。

四是绿色低碳体系逐步建立。谋划实施了《淄博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淄博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累计创建市级以上绿色工厂184家、绿色工业园区12个,总数位居全省前列。齐鲁石化建成全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并入选国家2022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一系列改革举措,提升了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全市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改善。今年1-7月,全市优良天数122天,同比增加9天,15个省控以上河流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73.3%,7个国控断面水环境质量指数排名全省第1,群众对环境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折不扣坚决落实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各项任务,为全面推进美丽淄博建设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启动十五五专项规划编制,充分考虑区域环境现状和治理实际,谋划制定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优化污染防治攻坚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全面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行业和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健全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加快推进六个化工园区“一园一策一图”编制,提升生态安全风险研判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应对和处置能力。用好用足立法优势,统筹抓好相关重点领域法律、法规研究制定,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保障。

二是健全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围绕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一体化建设,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创新试点示范。统筹大数据应用、监督帮扶及执法检查等模式,深挖各类数据关联,优化、完善市域范围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和重点河湖联防联控机制,分行业研究制定符合企业绿色发展实际的精准治理举措,逐步形成从源头到末端精细化管理的闭环治理体系。全面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推动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要素、全联动、全周期管理。重点发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排污许可证与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一体化办理”三个创新试点,建立市、区两级总量库,探索削减量预支方式,全力保障省市重大项目及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项目建设。

三健全完善协同治理和风险管控机制。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综合运用政策、市场等,探索构建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研究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谋划实施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全面提升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成效。积极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生态产品信息普查,拓宽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路径。持续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加快构建环境信用监管体系,强化企业生态环境主体责任落实。以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实施为抓手,统筹推进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实施,实现市场需求与政府监管的良性互动。

四是健全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机制。谋划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金融、投资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完善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体系,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及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等,全面提升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编辑:王蓓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