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有好戏,村村有绝活,
“村晚”正逐渐成为
春节乡村文化生活的一大亮点。
2月18日晚,
淄博市博山区源泉镇天津湾西村
一场别开生面的的电影“村晚”火了!
这场“村晚”被大众新闻客户端、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鲁中晨报等媒体报道,
大众日报视频号、
鲁中晨报微博、视频号等多平台直播,
引发热烈关注。
大众新闻客户端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鲁中晨报
当天,天津湾西村的广场上搭起了舞台,
村里的男女老少聚到一起,
观看这场新颖的电影“村晚”,
到底讲了个啥故事。
这份“愿”最动人
电影“村晚”从何而来?
一个月前,在著名摄影家、纪录片导演焦波的老家——淄博市博山区源泉镇天津湾西村,焦波和天津湾村花电影社里的二十多个姊妹们,决定为乡亲们举办一场特殊的电影“村晚”。
从1974年拍摄《俺爹俺娘》的第一张照片算起至今,焦波已经拍摄了这个村整整50年。《俺爹俺娘》《天津湾》《哑巴的正月》等优秀纪录电影均出于此地,可以说,这个村的电影根底是特别深的。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但我总觉得,光摄影师、导演、记者去拍村子总归还差点事儿,为何不让村民们拿起手机,来拍摄自己身边的生活,去记录乡村振兴当中发生的故事呢?”焦波说。
此后的这一个月里,村民们在焦波的带动下,边琢磨边拍边传,微信群总是响个不停。作为天津湾“村晚”总导演的焦波,不断用心修改、剪辑,经常熬到凌晨一两点,就这样,他将自己及家人的作品以及村民们的作品剪辑成片,用这种方式为村民们呈现了一台别出心裁的电影“村晚”。
这么多年来,焦波用相机持之以恒地记录着身边的人和事,成就了一个个经典之作。在天津湾西村,焦波再次开启了一项新的事业,用影像助力乡村振兴。“我把在北京30年来积累的人脉资源、媒体资源、名人资源、文化资源都带回来,带到我的村庄,希望村庄能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电影村。”
电影“村晚”开始前一小时,焦波仍在不断完善影片。
这种“真”最可贵
电影“村晚”为何反响如此热烈?
说到底,还是在于影像中承载的真实感、亲切感,以及扑面而来的乡土气和人情味。
在电影“村晚”,邻里乡亲们就是“主角”,大家“在村话村”“在村演村”。
《彩礼的故事》《俺是村里的大美女》《孩子・老人・童心・童谣》等好戏连连,精彩不断。有村花们对自己当初谈婚论嫁时的“吐槽”,还有欢乐闹腾的自我介绍,记忆深处朗朗上口的儿时歌谣……唱、演,叫、嚷、笑、闹,演的就是身边事,生活是什么样的,拍出来就是什么样的。
父老乡亲纷纷拿起手机,记录下这台精彩的电影“村晚”。
当晚,现场布置简单朴实,片子亦没有大制作、大成本,但却好评如潮。“真没想村里人弄的片子也能这么精彩,俺觉得比电影院的电影还要好看哩!”村民们乐呵呵说到。
“看着我们自己导、自己拍的节目,俺们心里可太高兴了!”村花电影社的许桂花自豪地说。
她们是普通的村民,也是离土地最近的一群人,是几十年间村庄变化的亲历者、见证者。因着一台“村晚”,村民们个个身兼数职,集导演、演员、摄影师于一身,跟随自己的兴趣,以第一人称的方式,用一口纯正的博山天津湾方言,将镜头聚焦在这方土地上发生的平凡事,因为真实欢乐的倾情演绎而弥足珍贵。
一段段影像,如同一朵朵浪花,汇聚成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成为山东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变迁的一个个真实缩影。
这份“情”最深厚
乡间烟火,最抚人心。看似最土的乡味,其实恰恰是最浓的乡情。
而这一台接地气的电影“村晚”,不仅是新春佳节凝聚父老乡亲们感情的一个重要载体,更是天津湾西村父老乡亲们守望这片乡土的深情誓言。
“就是喜欢拍身边事,俺们觉得很有意思。”村花电影社的王洪凤说,在二十多个村花的号召下,用手机记录日常,已经成为天津湾村民们生活中的一件乐事、幸福事。在她们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乡邻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时代。
为了这台电影“村晚”,乡亲们常常聚在一起创作剧本、演绎拍摄。“俺们经常在微信群里发一些自己拍的视频,给焦老师看,大家也会互相点评,不断改进,水平更高了,乡里乡亲的感情也更深了。”天津湾村花电影社社长阚爱华自豪地说。
来到天津湾西村,仿佛步入一间大型乡村影像博物馆。
乡土人情最是“热辣滚烫”。正因影像中呈现出的这份原汁原味的乡情,引发了村民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从而更加激发了村民参与的动力。在天津湾西村这片土地上,乡村文化正因影像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焦波简介
导演焦波1956年生于天津湾西村。他曾任摄影记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图片库艺术总监。主要作品有摄影画册和图书《俺爹俺娘》,纪录电影《乡村里的中国》《川流不息》《出山记》《进城记》《老窝》《种瓜记》《淘宝村》《大众村》《大歌》等。
2013年上映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向无数观众展示了一个转型中的中国最普通的乡村生活,十年来持续不断引发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