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淄博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2023年防汛工作新闻发布会,邀请淄博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王鉴就2023年淄博市防汛工作情况向社会进行新闻发布。
今年以来(截至10月30日8时),全市累计平均降水550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12%,比去年同期偏少43%;全市5座大中型水库总蓄水量19240万方,比历年同期多蓄5569万方,比去年同期少蓄7010万方。
汛期,全市共发生13次大范围降水过程,累计降水438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9%,比去年同期偏少41%。从降水时间分布看,降水主要分布在7月份,平均降水209毫米,占汛期总降水量的48%;从地区分布看,降水具有南北分布不均、局地短时强降水频发的特点,降水量最大区县为沂源县566毫米,最小高青县279毫米,最大站为淄川区岭子站738毫米,最小站为临淄区朱台站187毫米。
健全体系压实责任,齐抓共管凝聚合力
按照“上下一致、反应灵敏、运转高效、齐抓共管”的原则,不断健全完善防汛指挥体系和责任体系,织密织严防汛责任网,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是健全指挥体系。搭建由党委政府、当地驻军、有关部门等组成的防汛抗旱指挥部,完善防汛抗旱组织构架,根据人员变动及部门单位职责情况,及时调整充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充分发挥各级防指牵头抓总作用,根据各关键时间节点,组织各级有序开展防汛备汛、应对台风强降雨天气等工作,组织召开全市防汛部署会议、调度会议10次,形成统筹协调、高效运转的防汛工作模式。二是明晰工作职责。印发《2023年防汛抗旱责任制》,逐一明确28个成员单位职责,逐级明确辖区内水库、塘坝、河道等防洪工程及城镇内涝、山洪地质灾害等重点区域防汛责任人,全面夯实防汛防台风责任制基础,构建分工明确、责任清晰、配合紧密的职责体系。三是压紧压实责任。逐级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责任制,落实市、县、镇、村四级防汛抗旱包保责任制,督促各级落实防范措施,切实种好“责任田”。落实重点部位责任人,在市级媒体公布全市大中型水库、骨干河道、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区县、镇办防汛责任人名单,全市157座小型水库防汛行政责任人、技术负责人和巡查责任人名单,595个山洪灾害防御村(居)和64个低洼易涝村(居)防汛责任人、转移责任人名单,接受社会监督。
紧盯隐患全面摸排,精准防范化解风险
精准开展防汛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按照“汛期不过、检查不停、整改不止”原则,市防指组织各级各部门按照“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要求,对全市595个山洪灾害防御村、64个低洼易涝村、157座小水库、329座塘坝以及重点行业、单位进行多轮次、拉网式全覆盖排查,针对排查中发现的问题、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逐一登记在册、建立动态台账,逐项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措施、整改时限,边查边改,整改销号,动态清零。今年以来,全市共派出检查组1677个,查出问题隐患1245个,完成整改1245个。同时,为确保隐患排查工作取得实效,市防指联合市水利、应急、城市管理、黄河河务等部门成立4个综合检查组,对各区县防汛防台风工作情况进行抽检,跟踪督查隐患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确保度汛安全。
完善预案实战演练,未雨绸缪提升技能
为进一步增强防汛工作的主动性,确保险情一旦发生,按照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防汛指挥系统能迅速启动、抢险救灾人员能迅速调动、社会力量能迅速发动,市防指将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和实战演练作为备汛工作中的重点。一方面,健全防汛预案。今年汛前,市防指办公室深入总结近年来工作经验教训,按照职责要求组织水利、黄河、城管等部门开展防汛防台、山洪地质灾害、城市内涝、超标准洪水防御、在建工程等应急预案修编工作,指导各区县抓好山丘区、低洼易涝区村居强降雨期间人员转移避险预案修订,细化实化各防汛重点村居预案,制作发放转移明白纸,确保各类预案应编尽编、应修尽修,全市需修订的3439个预案在汛前全部修订完成。另一方面,创新演练模式。常态化开展防汛重点村居人员转移双盲演练,汛期每周组织防汛重点村居无脚本人员转移双盲演练,通过桌面推演和实地演练相结合方式,着力检验各防汛重点村居应急指挥调度、防汛应急“叫应”、预案启动、集结防汛人员、人员转移安置等有关内容的实战水平。汛期共组织659个防汛重点村居开展演练,参演群众达4万余人次,各驻村干部及各类村级防汛责任人对人员转移避险应急预案的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明显增强,该做法被省防指办公室《防汛抗旱工作动态》刊发推广。
加强监测会商研判,及时预警筑牢防线
实时监测预报,加强会商研判,科学精细调度,及时预警“叫应”,才能确保能够第一时间被叫应,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应对处置,为暴雨、台风防范应对赢得时间、赢得主动。一是强化监测预警。严格完善监测预警工作机制,严密监测台风动向和雨情、水情、汛情以及雨水情变化态势。通过协同办公系统、电视、公众号、短信、应急一键通等各种方式,发布重要天气灾害风险提示和预警信息,根据形势发展,及时果断采取“停工、停产、停业、停课、停运”等应急措施。起草印发《淄博市汛期应急“叫应”工作机制》,指导各区县防指、各行业部门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应急“叫应”工作规范,全市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低洼易涝区、下穿式立交桥等重点部位的1459名防汛责任人全部录入系统,实施精准“叫应”机制,确保全覆盖、无死角,打通了预警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二是加强部门会商联动。规范会商制度,与自然资源与规划、水利、农业农村、城市管理、气象、水文、黄河河务、消防救援等部门汛期定期组织会商,重要天气过程加密会商,科学分析研判台风、雨情、水情等发展态势,做好信息互通共享,指导区县、部门针对性抓好防范应对工作。今年以来,组织防汛会商14次,先后印发《防御台风“杜苏芮”专题会商意见》1期、《防汛周会商意见》9期、《防汛月会商意见》3期。三是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今年汛期,根据省防指启动防汛防台风四级应急响应指令和我市雨情实际,及时启动我市防汛防台风四级应急响应2次,各级各类防汛责任人迅速上岗到位,根据职责分工,迅速采取行动,落实落细各项防范应对措施,突出抓好人员转移避险,城市安全运行,工程调度和巡查防守,保障安全度汛。
完善准备强化值守,提高应急处突能力
应急处突、抢险救援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后一道关口”,完善充足的物资储备和专业的队伍力量是做好抢险救援的基础。一是完善物资储备。汛前,采取实物储备、协议储备等形式落实防汛物资储备,建立紧急情况下物资调拨程序,合理布置物资储备点,特别是重要天气过程,确保关键抢险物资提前到位、准备充分。全市各级储备草麻编织袋207万条、土工布24万平方米、砂石料41万立方米、救生衣19000余件、各类舟艇200余艘、各类水泵800余台套、龙吸水6辆等防汛抢险物资。二是抓好专业力量建设。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组建266支28043人的防汛抢险救援队伍。强化军地协同,市防指办公室与驻淄部队建立日常联络机制,及时通报有关情况,协助部队研究制定防汛抢险方案,落实应急抢险力量。三是严格值班值守。市防指各成员单位严格落实汛期24小时值班值守和领导带班工作制度,应急部门实行“1+3+N”值班备勤,1名县级领导干部和3名机关干部24小时在岗在位值守,全体应急干部随时待命,保持通讯联络畅通。在主汛期,为实现防汛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联动,开展重点部门联合值班值守。同时,进一步修改完善《应急值守工作规范》,建立健全“领导带班、全局参与、全天值守、三级负责、综合处置”的值守应急体系,确保一旦发生险情立即上报、快速反应、科学应对、及时处置。
持续坚持科技引领,增强通讯保障能力
积极推进“一网统管”智慧应急平台防汛应急专项建设,持续优化业务应用规划,整合现有的各类信息资源,接入河道水库、下穿公铁桥涵等视频监控,实现应急指挥调度、气象监测、重点监控等多项功能。配备应急指挥车、通信保障车、4G单兵、无人机、布控球、背负式基站等通信设备,确保极端天气下现场画面及时回传和通信畅通。启动370MHz窄带应急通信网络建设,对659个防汛重点村居配备应急通讯系统,建立了短信、微信、铜锣哨、手摇报警器等多渠道预警发布渠道,提升极端暴雨应急通信能力,实现了市、区县、镇办和重点村居应急通信网络基本全覆盖。
加强培训宣传教育,营造全民应急氛围
一是加强专业知识技能培训。注重防汛责任人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今年以来,市级组织防汛培训66次、县级16次、镇级99次,累计培训5.5万人次,进一步提升各级防汛责任人履职尽责能力,切实提高洪涝灾害应对水平。二是着力抓实宣传引导。进一步健全防汛救灾宣传引导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流程,及时对接市委宣传部、新闻媒体发布雨情、汛情、灾情有关情况。充分利用“5.12”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重要时机,在报纸、电视、广播、网站和“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普及防汛常识和安全避险知识,提高公众洪涝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营造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良好氛围。
王鉴最后表示,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今年未发生洪涝灾害,未出现人员伤亡。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强化底线思维,持续完善防汛抗旱长效工作机制,扎实抓好防汛抗旱各项工作,全力以赴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