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春雨过后,野花遍地、绿树成荫的黛青山上,鸟鸣啾啾,清新的空气中也弥漫着大自然特有的芳香,一派生机盎然。
但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十年前,这座位于淄川区罗村镇河东村的黛青山还是另一番模样:矿坑遍布、乱石堆积、毫无生气。山的实际状况与“黛青”两个字根本沾不上边。
十年时间,“荒凉”的黛青山彻底改变了模样,变得名副其实。对此,当地人都夸赞:这离不开张锦超的努力和奉献,是她让荒山真正变成“黛青”山。
一座荒山与一位执着的父亲。
黛青山位于河东村村东,因常年采石,整座山被挖得满目疮痍,到处是废石坑,最深的有20多米。石头被采完后,整座山就被遗弃了,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荒山”,不长庄稼,也没有树木,只有萋萋的荒草。
2013年7月,张锦超的父亲张汉修提出要承包修复黛青山。父亲的这一决定,无疑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但父亲性格执拗,一旦作出决定,无人能够改变!
毕业返乡,随父上山。
为了修复这座荒山,张汉修放弃了在张店的家,搬回老家河东村,在老屋里住了下来。
1986年在村里出生的张锦超大学毕业后,曾有过许多梦想,但父亲张汉修矢志改造老家荒山的信念影响了她,也改变了她。“父亲是党员,我也是党员,这样,我们父女俩开始了以‘山’为家的岁月。” 张锦超说。在父亲回村后不久,她就随父亲来到了黛青山。
在父亲张汉修的规划下,他们逐步实施“生态修复植绿工程”。大的石坑留作藕池,小的石坑就买土填平造田,不能修复的就植树添绿。打井蓄水、垒堰筑坝、修路植树……就这样,经过几年的实干苦干,黛青山渐渐显露出“山”的本来模样。
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发展特色产业。
为了让黛青山发挥出最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在修复过程中,父女俩多次赴河南、陕西、四川及以色列等地考察,并到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等院校、科研单位,听取专家的建议,最后确定重点引种软籽石榴树。
2015年,满载着希望和梦想,他们种下了将近20万棵软籽石榴树苗,准备等来年的绿叶花红。但谁也没想到,迎接他们的是冬天的寒潮。30万元的石榴苗,全部被冻死,一棵也没有存活,一向坚强的父亲也忍不住流下了泪水。
父女俩心疼的不仅是树苗,更是倾注了心血的希望。父亲因此一夜愁生白发,张锦超也仿佛一夜长大。
但困难和挫折并没有让他们放弃,经过总结、请教,父女俩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既然树苗怕冷,就为这些树苗盖冷棚。经过多次实践,树苗终于成活了,也结出了红红的石榴。
经过多年的付出与培育,目前张锦超已在黛青山建成了我国北方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富硒软籽石榴基地,并成立了淄博市河东富硒石榴研究院,研究软籽石榴标准化、产业化生产,打造从引进、改良、育苗到果品销售、储存、加工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为淄博市软籽石榴栽培提供了产业化样板和一整套无公害栽培技术体系,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十分显著,开拓出了一条石榴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径。
因为品种新,黛青山的软籽石榴被列入淄川区的重点农业产业,并填补了山东省的种植空白,先后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等认证,并作为“齐鲁灵秀地 品牌农产品”中的唯一软籽石榴赴澳门参展。
目前的黛青山,果林连片、梯田相接,水塘遍布、花香果艳,一年四季景色各具特色。张锦超也担起了淄博锦川河富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的担子。十年来,张锦超在黛青山共流转了1500多亩废弃矿坑,先后投资1.2亿元,复垦整理土地1000亩,植树造林绿化500亩;修建硬化园区道路12公里,修建塘坝、水池近3万立方。其中,栽植富硒软籽石榴700亩,杏、桃、梨等十几种果树300亩,松树、柏树、楸树等绿植林木500亩,并建起了冷库和展览馆。昔日的荒山,真正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果山。
青山更黛,青春最靓。
2020年,张锦超紧抓互联网发展风口,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技术,通过智慧农业软硬件结合,打造了黛青山数字果园示范基地,以数字技术改造提升农业;同时通过电商平台和视频直播,把黛青山的软籽石榴推广到了全省乃至全国,并带领周边群众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黛青山这座“花果山”,也焕发出了更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石榴花艳黛青山,荒山植绿不后悔,十年的坚守和付出,张锦超换来了满山的姹紫嫣红,也收获了更加靓丽的青春,她先后获得山东省乡村好青年、山东省乡村振兴百名优秀女农人、淄川区青年五四奖章等众多荣誉和称号,并当选为淄川区政协委员。
今年5月,张锦超又获得齐鲁最美青年荣誉称号,成为淄博市唯一获此殊荣者。“耕耘、付出、奉献!今生我已经离不开这座山了。”她说。(闫盛霆 王星)
来源:淄川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