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窎桥村位于淄川区东北部罗村镇,春日的田野里,麦苗已经开始拔节,大片的桃花竞相开放。蓝天映衬下,村中的一栋栋老房更显古朴沧桑。日前,记者来到这个2018年12月被列入中国第五批传统村落的村庄,探访它的前世今生,倾听它的岁月故事。
一段孝心故事 引出村名变迁
今年73岁的村民王淼,是窎桥王氏第二十代后人。他告诉记者,大窎桥村起初叫杨家庄,明朝初年,王氏家族从河北枣强迁徙而来,在村中定居生活后逐渐成为村中的一支大姓。
到清朝的时候,王氏家族出了一个做官的叫王樛,他的生母先于嫡母去世了。因为他的生母是侧室,按照祖制,侧室在正妻尚在世时,是不能走正门出丧的。这让正经受丧母之痛的王樛左右为难,怎样才能既遵照祖制,又能让生母的在天之灵得以安慰,顺利发丧呢?
前思后想,王樛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派人从家中生母的灵堂开始,用木板扎起了长桥。“据说那桥有二三里地那么长,越过王樛家的正门楼,一直通到了现在村西的贝丘山坡。”王淼一边指向村西边的方向,一边继续说道,到出殡的那天,王樛生母的棺材就是被人抬着从这座长桥上走出家门,在贝丘山坡下了葬。
王樛的一片孝心和智慧,让村里的人深受感动和佩服。从此,“窎桥”取代“杨家庄”成为这个村子的新名,一直用到了今天。“窎”在字典中有深远的意思,王淼说,古人用这个字,也是对当时那座长桥的形容和描述。
根据大窎桥村委掌握的资料,据《淄川县志》记载,大窎桥村是元代以前建村,“原以姓氏名杨家庄”,自清康熙年间至清末均称淄川县沣泉乡窎桥村。
又因为此前村分为两部分,一大一小,即大窎桥村和小窎桥村。如今大、小窎桥村已经合并,统称为大窎桥村。
王淼告诉记者,明清年间,窎桥王氏一共出过九位进士。王樛就是其中的一位。王氏家族还出过很多名人,比如王崇义、王晓、王鳌永、王载扬、王培荀和王怀琪等。今天的人们对王培荀更为熟悉,多是因为他写了《听雨楼随笔》和《乡园忆旧录》。
王淼回忆说,王培荀故居原来在大窎桥村中心大街的北边,占地面积接近七亩地,后经扩建后达到了一楼三厅六厢房的规模,还配有花园。解放后,王培荀故居一度被用作校舍和民宅,后来老宅的大部分被拆除,剩下很少几间屋也已改建,看不大出当初的模样了。“老房子看不到了,村里的王氏庄园有王培荀纪念馆,咱们可以去那里看一看。”王淼安慰记者说。
一座王氏庄园 承载几多故事
带着些许遗憾,记者紧随王淼的脚步,来到了位于中心大街北侧的王氏庄园。王淼介绍说,王氏庄园始建于清朝末年,当时窎桥王氏第十六世王怀琪开煤井发了家,就对村里的老宅展开了历时十余年的扩建,既保留了一些明朝的老建筑,又在当时加盖了一些房屋。所以王氏庄园的建筑风格既有明朝建筑的特点,也有清朝建筑的特点。后来,王氏庄园曾被用作淄川区粮食局罗村粮管所,很多古建筑都相对完整地被保留了下来。
走进王氏庄园,很快来到了王培荀纪念馆。纪念馆的展柜中,很显眼地摆放着《听雨楼随笔》和《乡园忆旧录》这两部王培荀的著书。除了印刷版本,还有王培荀的手迹。
王淼介绍说,王培荀是窎桥王氏的第十五世,生于清朝乾隆年间。他曾6次进京会试,却一直没有考上进士。直到53岁那年才以“大挑”一等的成绩打开了仕途的通道,去四川开始了他的县官生涯。王培荀曾在荣昌、新津、兴文、荣县等地担任知县,一干就是 14 年。也正是在四川为官期间,王培荀写就了《听雨楼随笔》和《乡园忆旧录》。《听雨楼随笔》主要记载的是四川地区的一些风土人情。《乡园忆旧录》分八卷、1100 多篇,主要记载了山东地区的一些山川景物和文史掌故等内容。《乡园忆旧录》记述时限上至明朝初叶,下至王培荀生活的年代,时间跨度很大,成为淄博乃至山东地区研究地方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除了王培荀,王载扬也是王氏家族中很有名的人物。”王淼说,王载扬生于明朝嘉靖十二年,嘉靖四十年在山东乡试考中举人第一名。王载扬曾教了三十年的书,明朝内阁首辅张至发就是他的学生。万历十九年,王载扬前往北京会试考中进士,被授为海州知州。“要说原来那些老故事,说上几天也说不完。”王淼感叹道。
王淼告诉记者,村里还有一座韩家大院,也是清朝时候的老建筑。韩家是清朝康熙初年从韩家窝村迁到大窎桥村的,窎桥韩氏一世韩茂椿做过七品官,蒲松龄是韩茂椿家的常客。在和韩茂椿聊天时,蒲松龄听到了韩家一个仆人的故事。后来成为聊斋故事《犬灯》的素材。《犬灯》中写道:“韩光禄大千之仆,夜宿厦间,见楼上有灯,如明星。未几,荧荧飘落,及地化为犬……入园化为女子……”
可惜因为韩家的后人不在家中,记者未能见到这座老宅的全貌,只能从紧锁的大院老门上一窥些许岁月的痕迹。
一股向前干劲 日子越来越甜
王淼向记者说了很多大窎桥村以前的故事,那么如今的大窎桥村发展得如何呢?记者随后赶到村委办公室,见到了大窎桥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许立军。
许立军向记者介绍,大窎桥村面积约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00余人。村里以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土地流转租赁为主要经济来源。村东边有130亩的桃园和100亩的葡萄园,村南边有两个养鸡场和三个养猪场,村西的土地也由区里建起了新材料工业园。每年周边的土地、园区租赁费可为村集体增收50余万元,这部分收入就用来改善村民的吃穿住行。现在村里60岁以上老人有800余人,村委每月为他们发放100元的补助。
谈到大窎桥村将来的发展打算,许立军说道,一方面要利用好新材料工业园区的土地,积极做好招租;一方面也要发展好农业。村里还有2000亩土地,主要种着小麦和玉米。村委打算带领村民再种一些花生和葵花籽,后续做好农产品的加工销售,逐步带动村里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坐着不干,就啥也没有。只有去做,才能成事。把‘坐’变成‘做’,大窎桥村才有发展出路。日子有了奔头,现在大伙身上都是一股向前的干劲!”许立军笑着说道。
葡萄树枝上发出的嫩芽
走出村委办公室,村东边一大片葡萄园中已经可以看到满枝绿意。今年58岁的村民周会英家种了60亩的阳光玫瑰葡萄,主要销往北上广地区。周会英说她们一直严格控制葡萄的品质,果粒大小基本控制在每颗15克左右,串型外观也必须漂亮。除了全程人工除草,用的也是有机肥料。到出果粒的时候,还要专门请云南的技术人员来梳果,每一步都有严格的要求。“你看现在葡萄都冒芽了,到10月份就可以采摘,预计亩产能到4000斤左右。”说着葡萄的收成,周会英的眼中充满了期待:“希望这日子也能和这葡萄一样,越来越甜!”(李凯 张志忠)
来源:博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