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王一君:让更多人自觉加入非遗传承队伍

摘要 3月5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后,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一君接受记者连线采访。

微信图片_20230306141647.jpg

“政府工作报告,是一篇紧跟核心、紧扣中心、紧贴民心,围绕大局、系统布局、开创新局的精彩报告。其中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这与我带来的建议不谋而合。”3月5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后,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一君接受记者连线采访。今年全国两会,他带来的建议是《关于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是活态传承至今的传统文化,它的存续和发展需要人们不断的努力和探索。”王一君表示,非遗研学旅行是为了增强非遗的存续力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和实践。他认为,将非遗纳入教育体系,既可丰富研学的形式和内容,同时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带来新的生命力,可有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

作为国家级工艺大师,他在陶瓷行业领域辛勤耕耘30余年,对如何把非遗项目与研学旅行深度融合从而实现文化遗产传承,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王一君表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就是要让更多人了解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他认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力度,培养既懂非遗技艺又能教授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从事非遗传承与传播的青年人,鼓励其既掌握非遗技艺又能使之适应社会发展,为非遗研学旅行构建起优秀的人才队伍。

王一君根据多年从业经验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他建议,顶层设计上,要探索将更多的非遗项目纳入研学旅行之中,比如民间文学、传统医药、民俗类非遗项目。在具体实践中要相互嵌入,以民间文学为例,民间文学中的民间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一项复合型的文化旅游资源,可探索将其作为研学课程设置,融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潜移默化影响下一代。

作为一名淄博人,他对淄博遗留的大量文物古迹和文化资源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说,淄博各区县都有极具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比如淄川蒲文化,淄川、博山的陶琉文化及各地民俗文化,涵盖文学、历史、艺术、技艺以及民俗等多种文化资源。“可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以及研学内容需要,选取淄博市内具有历史文化代表性的博物馆、名人故居、名胜古迹等作为研学地点,深入挖掘本土传统文化,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特征,选取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非遗项目融入研学之中,使学生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领悟学习非遗知识技艺的重要意义,建构起对它的认同感、拥有感及自豪感,最后自觉地加入非遗的传承传播队伍中。”王一君说。(王奇)

来源:博览新闻

编辑:王蓓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